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酱香白酒 为什么绕不开茅台镇?
首页> 经济频道 > 正文

酱香白酒 为什么绕不开茅台镇?

来源:光明网2024-06-12 16:27

  酒客之间常常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天下最好的酱酒,都在茅台镇。

  常住人口约6.3万的茅台镇(根据仁怀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一切,都和白酒有关。车一进入赤水河河谷,空气便弥漫湿润、香甜的酒糟味,视线两旁是如梯田一般错落有致的酒企。深入茅台镇的街巷之后,忙碌和品酒则是这里的主旋律。

  一如贵州历史上承载的战略意义,仁怀市茅台镇同样是酱香酒企的兵家必争之地。2024年,自仁怀市实施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以后,仁怀共有白酒企业(作坊)为983家。这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白酒爱好者无不追捧的存在,也有需要本地人介绍、往往藏在巷子里的独家好酒,而不论市场上表现如何,他们无一不将茅台镇视为“金字招牌”的存在。

酱香白酒 为什么绕不开茅台镇?

  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赤水河疏浚工程完工,川盐入黔,茅台镇所产的白酒迎来了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之后的数百年里,茅台镇的酿酒历史从未中断过。它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人们对茅台镇产生了普遍认可,另一个则是让酿酒最为重要的微生物得以在此安家落户,成为茅台镇的“酱香密码”。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微生物造就了茅台镇的不同。人们已经发现的茅台镇环境微生物数千种,参与整个酱香大曲白酒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种类超过了1000种。这些小家伙通过生物酶将淀粉、蛋白质和水转化为小分子物质——虽然只占白酒物质的2%,却是决定白酒,尤其是酱香型白酒的绝对核心。

  可以说,没有这些微生物,就没有茅台镇的酱香酒。过去的白酒叙事里习惯了通过形容词和主观评价感受酱香,但却从未有人想过:用分子式表达茅台镇的独特酱香,人们对酱香的热爱也许可以得到了某种量化。

  又或者,这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题。传统与现代有时并不矛盾。

  只有一个茅台镇

  即便在茅台镇,酿酒也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新酒的生产不长不短,需要整整一年时间。茅台镇酱酒有着最为人称道的“12987”酿造工艺所说:一个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走过一年四季,才能见到酱酒的雏形。

  这还只是开始。新酒不能直接用于勾调,它们需要装坛陈化数年才能为勾调师傅所用。通过大量的尝试、盲品和比对之后,最终才可以确定一瓶大曲酱香白酒的勾调秘方——一款酱酒成品通常都是由上百种基酒勾调,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茅台镇大曲酱香。

  耐心往往是值得的。与其他白酒香型相比,大曲酱香酱酒的生产全过程无添加,完全通过七个轮次的基酒和窖面、窖底、陈年老酒等几种类型上百种基酒进行勾调,不再添加水或者其他物质。一方面在风味层面上,以醇厚丰满、富有层次感的口感得到消费者认可,另一方面在健康层面上,酱酒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在饮用后具有更好的身体舒适感,成为白酒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酒也是如此。那些被世界熟知的烈酒品类往往对应特定的产区。然而,与采用液态发酵、液态蒸馏,参与菌种相对单一的蒸馏酒不同,中国白酒是开放式的固态发酵,不同香型乃至不同产区之间,微生物的介入都不相同。

  作为长期以来上百家酒企连续生产的“宝地”,茅台镇天然冬暖夏热、多雨少风,非常利于这些“弱不禁风的小家伙儿们”栖息繁殖。

  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酒如何为酒,味何以成味的原因,仍然还是个“谜”。

  截至目前,国台酒业集团总工程师李长文和他的科研团队就已经发现400多个属,1000多种微生物作用于酱香白酒的制作过程。最终的成品酒里有3000多种物质。对于他们来说,茅台镇的酱香味道就如同黑匣子的存在,研究得越深,就越能让酒酿得越明白。

  当然,美好的事物永远都是稀缺的。茅台镇酱酒的产能一直是个难题。技术上说,离开茅台镇同样可以使用“12987”的酿造工艺,但在最终的风味上往往与茅台镇的酱香有所差异。世代生活在此的酿酒师傅,也不会轻易搬到外面,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酱酒产能意味着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建造更多的产区和库房,在“寸土寸金”的茅台镇,这几乎成了每家酒企的奢望。

  在茅台镇,施一场“魔法”

  为了让茅台镇的酱香味飘得更远,有人带上茅台镇的原班人马远走他乡,希望在别处复刻茅台镇酱香;有人进一步扩大用地,一方面遵从传统,一方面不断提升效率;也有人开始将现代化的方式引入生产过程,希望在提高产能的同时,把酿酒弄明白,让酒喝明白。

  在迭代速度算不上快的白酒行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是持观望态度的。这条赛道上,起跑更早的“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国台酒业,常常是更被关注的存在。

  一个让茅台镇酿酒企业闻所未闻的举动,就是在立体化车间里酿酒。在此之前,所有酿酒车间都只有一层,就像摊大饼一样。国台酒业的做法,是将一层设为窖池发酵,二层设为晾堂发酵。国台酒业集团终身荣誉董事长闫希军就说:“当时有很多人质疑,理由是不接‘地气’。”可是在实际生产中,所谓“地气”无非是保证车间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对糟醅没有影响即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验证,这些反对的声音也慢慢消散了下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也提到:“国台的智能酿造车间节约了土地资源的60%,不但降低了能耗,也让优质酒出酒率得到了提升。”

  从2012年尝试智能酿造、数字酿造起,相比于一家刻板印象里的茅台镇酒企,走进国台酒的园区,观感更像是进入了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车间一尘不染,厂房井井有序。工人们通过屏幕上的数字,监控每一道工序的标准,像是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工厂。截至目前,国台酒将传统的“12987”酿酒工艺已经细化为30道工序,269个环节,率先在酱酒行业里提出1071项工艺指标标准。

  好处显而易见。传统酿酒过程里,一切都没有智能化的参与。人们完全依赖于一代代酿酒师傅传下来的经验和口诀。以“下沙七分熟,糙沙八分熟”为例,它指的是高粱的蒸煮程度(熟度)。所谓七分和八分的标准,都依靠师傅用具体的高粱给徒弟做演示。

酱香白酒 为什么绕不开茅台镇?

国台酒业的智能酿造车间中央控制室里,工人们通过屏幕上的数字,监控每一道工序

  简而言之,这就像中餐里的“适量”。“适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势必会带来不同的质量。国台建立了基于糊化度指标的“下沙七分熟、糙沙八分熟”的数字化评价标准,建立了糊化度检测方法SOP,经过几年的应用,方法效果良好,能够客观反映粮食蒸煮的熟度,提升了生产操作稳定性,一下子解放了很多工人师傅,让他们不必再一边用手碾着高粱,一边琢磨它到底熟到了几分。

  在国台酒业的车间,智能化的影子出现在各个生产环节。观测窖池糟醅的发酵效果,传统做法是靠感官闻香观察,国台的做法是通过生物传感器检测乙醇、L-乳酸和葡萄糖;评价酒体质量,传统做法是通过品酒员的逐一甄别,国台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指纹图谱技术,评价国台酒每一批次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相当于上了一层“双保险”。

  国台酒业集团质量总监周涛很诚实地说:“一个小白品酒员,从入行到独立实现基酒评级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这还是在很有天赋,很热爱这份工作的前提下。在国台,将传统感官评价转变为感官+可量化数据双重评价模式,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酱香白酒 为什么绕不开茅台镇?

在国台酒业的车间,智能化的影子出现在各个生产环节

  即使是有经验的老师傅,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松懈。“每一批国台酒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必须达到90%以上,以确保口感的一致性。哪怕大师勾调得再好,相似度过不了,对不起,这批酒不合格,还请大师继续勾调。”

  如此不留情面的质量要求,其实对应的是酱酒消费者的诉求。很多人对酱香白酒的一大印象,就是不同批次的产品之间,口感差别很大,质量不稳定。从酿酒工艺上,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传统酿酒工艺更依赖人的经验,哪怕是一个车间不同班次的工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天差地别的区别。到了勾调的时候,就算是勾调大师也不能保证自己像机器一样稳定,更不能保证带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徒弟。

  另一个让消费者“头大”的诉求,是喝完酒的第二天会不会头疼。“喝完酒头疼是因为杂醇油等含量太高”李长文说,“从国台的角度上,我们除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艺控制杂醇油含量,还对每一坛酒,每一个批次的酒都建立了质量档案,相当于人的身份证,再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对基酒进行筛选、勾调,可以有效地控制杂醇油的含量。”

酱香白酒 为什么绕不开茅台镇?

国台酒业打造了强大的技术科研团队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平衡人、技术和微生物的关系,是国台酒业一直致力于打造的。2023年,国台酒业发布了《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酱酒行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清晰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时代。

  正如国台酒业一直坚持的 “五化一通”质量管理模式,他们希望把一切模糊的清晰化,一切清晰的数字化,一切数字的标准化,一切标准的流程化,一切流程的体系化,把一切体系的法规化。如今,国台酒业已经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GCMS、生物传感器、红外光谱等仪器应用到白酒检验中来,并且借用数学模型的方式,开始建立酿酒工艺与产量、与质量关系之间的数据模型,如同一个严谨的数学公式,只需要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这个等式最终都会成立。

  当然,酱香白酒是一门关于平衡和协调的艺术。以当下的技术手段实现百分百智能化还有难度,百分百的传统工艺同样不可持续。从长期主义的角度上,国台酒业率先看到了科研之于酱酒行业的意义。周涛提到:“国台质量技术人员占到了质量团队的10%,在高科技行业里这个数字并不算高,但是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里,10%是一个相当亮眼的数字。我们相信这只是开始。”

  我们为什么爱酱香?

  我们常常说,一瓶优秀的酱香白酒是柔顺的、温和的、醇厚的、舒适的。通过国台酒业的科研成果,它被转化为了更加具体,也更清晰的科学语言。

  比如说,决定酒体柔顺、不刺激的指标来源于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醛、乙缩醛和异戊醛等,饮后舒适度则取决于乙酸、乳酸等有机酸含量——因为有机酸可以加速乙醇的分解速度,从而更快“解酒”。虽然看起来稍显笼统,但从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上,更科学、更可量化的生产标准更容易取得现代人的信任。

  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国台酒业代表的智能制造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某种案例。对于今天正在或者即将从事白酒生产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件好事儿。未来的年轻人也许不会那么愿意踢槽子、去踩曲,从事白酒这么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可以通过智能手段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从业门槛,也是一种优势。正如闫希军所说:“‘秉承传统不泥古,科学创新不离宗’,国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解析传统工艺,用更现代、更标准、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工具和方式,酿出跟传统酿造一样的好酒。”

  今年5月份,孙宝国院士在《白酒健康与产业现代化》同样提到,数字化是白酒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要把酿酒大师的经验上升到科学,要把关键的数据点变成数据。这与国台酒一直坚持的智能酿造探索,不谋而合。

  一定程度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助力传统行业,如何让传统行业走向现代化,国台酒业其实提供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参考。当数字化为产品质量设立了稳定标准,当数智化改善了产能和效率,困扰茅台镇酱酒产业的产能问题、用工问题、环保问题,开始得到了某种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一切,需要长期主义的定力,也需要尤为坚定的决心。作为当下普遍讨论的话题,传统产业转型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所涉及的改变远非局外人能够想象,需要克服的难题也十分具象,但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这种改变的力量足以让传统产业焕发更新的活力,而对于更广泛的酱酒爱好者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陈婧)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