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些年 我们可能误解了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
首页> 经济频道 > 正文

这些年 我们可能误解了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

来源:光明网2024-05-14 18:03

  推荐算法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算法就像信息的导航仪,通过深度分析和精准匹配,满足人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然而,有一些人担忧,个性化推荐可能会让人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即人只看到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内容,忽视了那些有益的信息。信息茧房是真实存在的吗?人是否能突破“信息茧房”,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信息茧房”是个有偏见的概念

  “信息茧房”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卡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他警示人们,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定制自己想看的信息,如果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能会像住在蚕茧里一样。

  当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时,算法还是一个相对模糊、尚未广泛应用的概念。“信息茧房”引入中国后,很快成为热门话题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人担心算法自动过滤用户“没兴趣”“不喜欢”“不认同”的信息,人们每天看到的信息可能会越来越单一,难以接受新的观点和信息,就像被“信息茧房”困住了一样。

  北京师范大学丁汉青教授等人研究发现,相比于国外,国内对“信息茧房”的研究讨论更加热烈,呈现出“中热西冷”的特点。截至2020年2月6日,中国学者已经写了584篇关于“信息茧房”的论文,但在这段时间里,国外的学者们似乎对它不太感兴趣,Web of Science上只有1篇相关的论文。

  在584篇中文论文中,超过450篇都认为“信息茧房”是真实存在的。但有趣的是,这些试图证明“信息茧房”存在的研究,在定义、推理、数据采集等方面存在缺陷,不能肯定地说算法推荐一定会导致“信息茧房”。

  相比较“信息茧房”,国外学者更经常使用“回声室”和“过滤气泡”,这两个词比较中性,更多在描述事实,没有太多情感色彩。但在中国,“信息茧房”更常用,它带有贬义色彩,而“茧房”的比喻,给人一种被包围、无法逃脱的感觉,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产生技术恐惧,觉得技术是个坏东西。

  就像当年中文学界在翻译勒庞的《乌合之众》一样,原文中的“The Crowd”只是指中性的人群,但“乌合之众”在中文中带有贬义色彩,逐渐成为一个容易被误解和滥用的抨击性概念。

  技术成为“信息茧房”的替罪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信息茧房”概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信息茧房更多基于理论推测,尚未得到充分的实证支持,我们不必过分担忧。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回音室”“过滤气泡”“信息茧房”等说法是一种没有真实根据的担忧,人们很容易把担忧归咎于技术,技术反而成了“替罪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六位法学和信息科学的学者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几乎没有经验证据可以证明对“信息茧房”的担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对“信息茧房”概念提出质疑,她认为,这个概念虽然被广泛讨论,但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其存在。在西方学术界,也没有强有力的研究能够证实“信息茧房”的真实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信息茧房”的担忧是一种假设,而非拥有确凿的论据。

  杜克大学社会学家、“政治极化实验室”的克里斯·贝尔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不同观点后,反而让他们的原有立场变得更加坚定。这说明,尽管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很多人还是会坚持原有的立场与观点。“信息茧房”不一定是推荐算法造成的,关键还是在于个体的选择和关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发现,人们接触的信息多样性受个体、技术、场景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并不能将对“信息茧房”的担忧简单归责到算法。

  信息茧房忽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会发现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首先,“信息茧房”忽略了人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意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信息来源并非完全依赖于个性化算法,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兴趣、社交关系、新闻报道等。实际上,即使面对个性化算法推送的信息,个体也可以自主筛选和判断,选择性地接受或拒绝某些信息。如果人们缺乏这种自主意识和能力,即使没有算法推荐,也可能陷入“信息茧房”。因此,将“信息茧房”简单地归结为算法的产物是不合理的。

  其次,“信息茧房”概念过于简化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复杂性。信息茧房假说是建立在人们依赖单一信息获取渠道基础之上的。

  实际上,算法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算法不仅会给人们推送当下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还会从长期角度挖掘预测人的潜在兴趣,甚至会尝试推荐一些随机信息或过去不太观看的信息。这种算法设计不仅不会制造“信息茧房”,反而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让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高选择的复媒体环境中,人们可以轻松地消费不同类型的信息,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与观点。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一点,我们用“破网”的比喻来理解人们的多元信息渠道,即使某个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存在信息漏洞,是一个有破洞的渔网,但是将多张破渔网重叠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不再有破洞的完整渔网。

  想象一下,如果你只有一张渔网来捕鱼,但这张网上有一些破洞,那么你可能会漏掉一些鱼,单一平台或许不能完美地提供全面均衡的信息内容,满足你的所有需求。但是,如果你有很多张破渔网,并且将它们重叠在一起使用,那么破洞的位置就会相互错位,最终形成一个完整、没有破洞的渔网。

  实际上,每个人的信息食谱是多元的,人们会从大众传媒、社交媒体、新闻平台、视频平台等不同渠道获取信息,专业编辑分发、社交关系分发与算法推荐分发等多重渠道交叉重叠,反而帮助个体打破“信息茧房”,实现多元信息获取的“兼听则明”。

  结语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更像是一个警示性的比喻,至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在中文互联网中,对“信息茧房”概念望文生义式的讨论与批判,让算法被广泛误读。实际上,个性化算法推荐并不会直接产生“信息茧房”。

  当人们使用多个平台或媒介时,不同平台或媒介之间的信息相互补充,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就像多张破网叠加之后,形成一张没有漏洞的完整信息网,为人们织造一张更均衡健康的信息食谱。

  (刘战伟,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