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这次调研的整体目标,是为了真正接近实际生产,找到影响水稻产业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科技小院的职责就是服务周边农户,不仅是传授技术,更是一份责任和温暖。”
……
这些真诚而质朴的语句来自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团队成员的日志,也是“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田间实战”的生动写照。当评审桌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当考核从纸面上的报告转向泥土里的实践,科技兴农的底层逻辑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田埂上的蜕变:寻找梁平稻的高产密码
今年5月,“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启动。作为连续三届赛事的深度支持方,拼多多通过设计“五大赛道”“院士飞行团”等创新机制,助力青年学子同台切磋,让科技兴农真正扎根田间地头。

11月14日,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迎来“院士飞行团”实地考察评审。王晓 摄
“从科研方面来说,在科技小院能够实打实地出数据。我们亲手把一颗种子培育成大米,所有数据都是一手的,这是非常宝贵的。”首批入驻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西南大学研究生王至硕诚恳地说。今年,得益于大赛打破地域壁垒,他所在团队深耕的水稻绿色高产高值项目,归入“创业富民”赛道,与全国其他同类团队“精准匹配”,研究更加深入。
团队走遍梁平15个乡镇,梳理出当地水稻种植的“堵点”:种植品种杂乱、优质特色品种少,且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土壤地力衰退的问题。面对难题,科技小院在龙印村建起200亩试验田,凌晨下地、午间取样、深夜分析,对症下药,最终决定推广两项关键技术:一项是“侧深一次性施肥技术”,全程无需追肥,省工又省肥;另一项是撒施师生们自主研发的纳米铁肥、纳米锌肥,可解决传统微量元素肥易沉淀、撒施不均的难题。
眼见试验田成效显著,乡亲们纷纷上门求教。“过去我们种地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水稻亩产500公斤已经很了不起。经过小院学生的技术指导,现在我们合作社的2万亩稻田,可以实现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每亩增产近20%,成本降低20%。”当地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蒋丽英激动地说。
飞行团的创新:从“纸面评审”到“场景考评”
赛制的创新不止于赛道的“精准匹配”,全国赛阶段引入的“院士飞行团”,更是邀请由院士、行业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深入科技小院一线开展“沉浸式”考评,让科技兴农从实验室的论文里、评审会的文档中,真正扎根农户的田间地头。
考评标准的转变直接体现在了“接地气”的提问中:“你们最大的科技创新点,体现在哪里”“你们给当地农户做过几次培训”“马上说出你服务过的5个村民的名字”……这都是“纸上谈兵”者无法回答的。
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研究生李光达看来,飞行考察就像一场在田间地头的“论文盲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点明了其中的价值,“只有你真干了,才能回答上来。在科技小院,学会理解老百姓的艰难,发自内心想帮助他们,这是最值钱的本事,也是小院成功的秘诀。”

实地评审结束后,张福锁院士为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师生送上寄语。王晓 摄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何更好地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是一道值得恒久探索求解的“考题”。“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眼睛有光、脚下有劲、心里有办法。他们需要更好的平台去交流,需要更优的资源去培养。‘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是促进科技小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赛事可以督促学生创新,把好的经验介绍出去,让大家互相借鉴,彼此学习。”张福锁说。
产学研的融合:从“赛事平台”到“兴农纽带”
科技小院大赛既是团队展示的舞台,也是交流学习的平台。拼多多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是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金色纽带,也是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摇篮。只有让技术长在兴农人手上,让好货走出大山,乡村才能活起来。”
前两届比赛中,不少参赛队伍在后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了更多成果。今年丰收季,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再传喜讯:梁平平坝丰产优质水稻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798.4公斤,刷新当地历史纪录。扎根田间的“兴农人”,正以科技为钥,解锁千年良田的丰产密码。

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百香果种植基地,海南东方有机循环利用科技小院学生正在接受评审专家的实地考核。王晓 摄
大赛的丰厚成果背后,是拼多多助农逻辑的迭代升级。近年来,拼多多依托平台资源优势,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生态,在科研端,支持绿色吨半粮肥料的研发;在人才培养端,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电商运营的“新农人”;在市场端,通过平台资源让科技成果更贴合乡村实际需求……探寻源头深度赋能,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生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通过“院士飞行团”的实地考评、平台的资源对接,科技小院大赛有力推动“四个农业”发展,让知识在泥土中生根,让创新在田间验证,让价值在乡村绽放。(金昱希 卢佳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