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近年来,宁夏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妇女群众的“急难愁盼”,积极引领女性社会组织,聚焦基层妇联执委能力提升、婚姻家庭矛盾调解以及促进妇女灵活就业等重点领域,扎实推动服务落地见效。这份“娘家人”的用心与担当,正转化为广大妇女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黄河两岸到塞上乡村,一股股巾帼力量悄然汇聚,为助力宁夏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赋能执委展担当 巾帼力量促振兴

张燕芳(左二)在直播推介农产品。
“我是‘娘家人’,就得帮姐妹们把日子过红火,帮乡亲们把好东西卖出去。”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德林村妇联执委张燕芳捧着刚摘的瓜果,在直播间热情地推介本地农产品。而就在三年前,她还是一位不愿说话、不愿露面的农村妇女。她的转变,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和银川市妇联自2021年起推出的基层妇女参政议政能力与妇联组织力提升项目。
项目由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下文简称中心)实施。中心通过“试点培育+专业赋能”模式,深入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的近60个村(社区),为像张燕芳这样的基层妇联执委提供系统培训和支持。
依托该项目平台,在各级妇联和中心的指导下,张燕芳从学习脚本撰写、镜头表现到熟悉电商平台操作,主动扛起“主播”的担子,成立了德林村“娘家人”直播间。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走进直播间:有人带着自家种的小番茄上线;有人帮邻居推销手工粉条;还有人跟着拍田间vlog,让更多人看到德林村的好山好水好产品。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她们,如今成了镜头前的“新农人”。
“项目聚焦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基层妇女参政议政能力,通过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设立妇女议事会并辅导议事流程、开展执委履职能力系列培训,包括群众动员、沟通协调、社会工作方法和妇联业务实操等;二是建立健全‘党建带妇建’机制,推动基层妇联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规范执委会议事流程,每年召开两次执委全体会议,落实主席轮值、分组负责、执委述职等制度,鼓励建立执委工作室和特色项目,同时积极孵化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切实增强基层妇联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组织能力和专业能力。”中心负责人曾秀平介绍道。
谈及项目顺利推进与基层执委的成长,曾秀平深有感触:“各级妇联的系统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坚实保障。”自治区妇联与银川市妇联在政策层面予以清晰指导,明确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标准与发展路径,并积极整合资源,协调村(社区)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妇女之家、妇女微家,有效解决了服务阵地不足的问题。在项目执行中,各级妇联持续开展成效评估与服务质量监督,确保各项工作不偏离“联系服务妇女群众、强化组织力”这一核心目标。
曾秀平特别提到,在妇联的赋能与支持下,一批像张燕芳这样的基层执委迅速成长,从“怕做事”转变为“想做事、会做事”,有效破解了基层服务瓶颈,真正把关怀与服务送到妇女身边,为乡村振兴注入巾帼力量。
真情调解暖万家 携手同心树新风
“我们做婚姻调解,不是为了勉强维持关系,而是帮助当事人看清婚姻本质、学会经营家庭。”石嘴山平罗县爱与家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人任丽说道。
自2024年承接婚姻家庭调解调适服务项目以来,中心打造了“为爱启航”心理辅导和“幸福有约婚姻有道”婚姻辅导讲座,开展婚姻家庭微课堂10余期,并通过和谐婚姻大讲堂巡讲、婚姻文化沙龙、线上婚姻家庭“微课堂”等形式,提升家庭成员对婚姻的认识和经营家庭的技巧,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家庭纠纷。
据介绍,项目实施以来,已开展婚姻家庭讲座30场,婚姻沙龙20场,接待调处相关诉求60余件,服务超过100人次。

莉莉花艺手工坊正式挂牌成立。
除了婚姻调解,中心还将关怀范围延伸至困境妇女群体,连续三年承接平罗县“两癌”患者及困境妇女关爱服务项目。2021年,平罗县的张莉在县妇联“两癌”筛查中确诊早期乳腺癌,随后又检查出白血病。接连的疾病与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让她一度深陷低谷,不愿与人交流。转机发生在县妇联组织的手工培训中,张莉首次接触手工花制作后便展现出了优秀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敏锐捕捉到张莉这份天赋后,中心便请来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帮助她将手工作品转化成商品,并协助开设了“莉莉花艺手工坊”直播账号。如今,张莉不仅通过直播销售产品、传授技艺,订单范围也从平罗县扩展至全市。
“从等救济的‘苦菜花’到成为能自立的‘向阳花’,是妇联和中心的姐妹们给予了我温暖帮助,我也要做播撒花种的人。”张莉在直播中这样说。如今,她已成为中心“知心姐妹帮帮团”的一员,带动百余名困境妇女学习手工技能。
中心负责人任丽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妇联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娘家人’不仅为我争取了赴京参加培训的机会,帮助我提升专业能力,还通过多种方式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我大胆创新,放手将服务项目落到实处。这也让我在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工作中有了更强的方向感和使命感。”
非遗技艺促增收 巧手撑起一片天
在青铜峡市青峡绣女生活馆,不少妇女正忙着编织箩筐、缝制小挂件——她们都是青铜峡市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的成员,如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在青铜峡市妇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协会负责人、编织绳结非遗传承人李秋梅积极开展编结、微钩、草编等技艺教学,帮助当地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在青铜峡市妇联的帮扶下,我不仅有机会参加手工编织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还连续三年申请到每年30万元的小额贷款,为生活馆的迅速建成与持续运营提供了保障。”李秋梅说道。
为了帮助当地更多的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实现就业增收,协会构建起“1+3+N”志愿服务模式:以“1”项非遗技艺赋能为核心,依托阵地建设、培训赋能和辅助就业“3”大支撑,开展“N”类资源整合,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志愿服务平台。同时,市妇联积极整合社区与村镇资源,推动该模式广泛覆盖、精准落地。协会采用“互联网+培训+手工编织+订单”的运营方式,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回购手工艺品。目前,在市妇联的协调与推广下,日均接单量已突破千件。同时,依托青峡绣女生活馆打造线下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更多人在动手体验中认识手工编织的文化价值。截至目前,协会已开展80场实践培训,累计带动213人就业,并成功培育出21名手工编织、茶艺、美甲等领域的创业带头人。

张月霞(右一)正在进行手工编织。
家住农村的张月霞,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凭借三根不太灵活的手指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她在协会的帮助下学习草编技艺,2025年被评为青铜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编织)代表性传承人。4年来,她用手指配合牙齿进行编织,从最初学习编织卡通人物到后期自学编织教程,一步步实现自我突破。“我活了都快50岁了,我觉得真正地活出味道了。”张月霞说道。
从赋能基层执委助力乡村振兴,到预防和化解家庭纠纷,再到传授非遗技艺推动灵活就业,在自治区各级妇联指导下,女性社会组织正以其扎实而温暖的服务,将关爱精准送入千家万户。(杨亚楠 湛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