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冬时节,在雨山经开区中钢天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四氧化三锰生产车间,巨大的生产设备正在自动运行,原料在密闭系统中完成着一系列转化。工位上的技术人员通过智能系统监控着整个生产过程,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精准可控。
“这是我们新建的四氧化三锰生产线之一,目前公司已形成8.5万吨的年产能,其中电池级产品达3.5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中钢天源总工程师裴晓东介绍,四氧化三锰是制备软磁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原料,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公司2025年1-9月四氧化三锰累计销量同比增长近30%。
作为“工业粮食”,磁性材料不仅是传统家电、电机的核心材料,更是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基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马鞍山磁性材料产业发展步伐日渐沉重。
转变始于新一轮产业布局。依托宝武马钢提供的原材料优势和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条件,雨山区重新规划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路径。“我们不仅要复活‘老磁都’的品牌,更要打造以高端、绿色为特色的‘新磁谷’。”雨山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袁振说。
近年来,雨山区坚持“外引内育、链式发展”,推动磁性材料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目前,全区已集聚中钢天源、新康达磁业、鑫洋永磁、海光电子等43家产业链企业,形成“原材料—磁性粉料—磁器件—磁性电子元器件”的完整链条。2024年,雨山经开区磁性材料核心企业实现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16.6%。
磁性材料产业的“绿色蜕变”,正是雨山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在新康达磁业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操作精密仪器测试软磁铁氧体磁心的功耗值。2015年,这家企业从南京整体搬迁至雨山区。“当时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产业基础和原料优势。”公司副总经理赵光指着一批正在打包的软磁铁氧体磁心说,这款磁心用在光伏逆变器上,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元件。新康达磁业的迁入填补了雨山区软磁领域的空白。
创新是产业“拔节生长”的关键支撑。目前,雨山区已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个,其中中钢天源牵头组建了磁性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端磁性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雨山经开区汇聚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矩阵。
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也带动了产业链的完善。目前,雨山区正聚焦高性能钕铁硼、非晶/纳米晶软磁、高温超导材料等高端领域,积极抢占国内高端磁性材料市场,推动产业链条从磁性材料到新能源电池,再到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不断延伸。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雨山区的磁性材料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去年成功举办的长三角磁性材料行业协会联盟会议、全国磁性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等行业盛会,以及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经济开发区、上海天地软件园、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等长三角开发园区达成的战略合作,正不断增强着这片热土的“磁吸效应”,为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能。
展望未来,按照规划,到2027年,全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0亿元,一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正在加速崛起。从传统磁性材料到新能源材料,从高能耗生产到绿色制造,雨山区的产业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老产业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张令琪 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