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2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主办的“面向‘十五五’规划的农业强国建设”研讨会在沪举行。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
开幕式上,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莉亚介绍了学校围绕“数智新财经”战略推进学科体系重组与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系列举措,高度肯定了农业经济学团队及城乡发展研究院在乡村振兴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说明了成立公共管理学院与设立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的时代背景与战略考量。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邵启良表示,上海作为改革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建设农业强国和城乡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应在建设农业强国中有作为、当尖兵。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使上海成为全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
在主旨报告环节,六位农业农村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农业强国建设议题深入研讨、分享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系统梳理了农业强国主要目标和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任务,深度解析了农业强国的丰富科学内涵,并结合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现代化三种视角对“三农”工作的展开探讨。结合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特征,他指出需将现代化大农业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其重点在于探索现代化大农业的多元发展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何秀荣通过产业链分析,揭示了中国农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即生产环节发展明显滞后于农资供应和产后环节,并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经营主体现代化程度不足。他认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并呼吁要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单位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引导合作社、工商资本等新型经营主体进入生产领域,构建“规模化—科技化—资本化”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西安财经大学校长赵敏娟指出,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路径依赖性强、绿色技术转化率低、产业链增值能力不足等现实约束。人工智能通过优化生产管理、提升科研效率、精准匹配技术供需,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力量。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设计替代传统的“试错”育种,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数据分析连接科研与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人工智能与农业绿色的深度融合,她提出应优先布局农业“新基建”,建立国家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并通过“产学研”协同培育复合型人才,构建智能化、绿色化的农业未来。
南京林业大学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孔凡斌指出,农业强国建设需统筹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推动农业从“保产量”向“保生态”、从“平面农业”向“立体空间”转型。他提出“林粮互馈机制”,强调森林在生态服务与多元食物供给中的关键作用,同时粮食安全反过来支撑退耕还林与生态修复。面对资源紧张和生态脆弱等挑战,他建议从空间管控、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制度保障四方面协同发力。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阮建青首先从产业集群和粮食产业集群的概念出发,指出粮食产业集群会有“空间集中”和“企业关联”两个关键特征,其中空间上集中会产生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主体间关联又会产生分工效应和网络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锦华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测算了家庭温饱安全概率和营养充足概率。研究发现,近年来家庭食物安全水平整体提升,温饱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营养不足问题仍较普遍,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区域差异。他指出,食物获取能力、食物可及性以及饮食习惯与营养观念是影响家庭食物安全的关键机制,其中应重视饮食习惯和膳食营养观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政策上应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弱势家庭的营养保障力度,推动营养教育普及,保障国民从“吃得饱”迈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十五五”时期农业强国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伟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主要立足于国内发展视角,而农业强国则更多指向国际竞争与定位。因此,探究农业强国问题应当引入国际比较视角。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小华指出,当前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难题在于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模式,必须将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战略有机结合,通过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差异化服务、绿色化转型与产业化变革,为小农经济的现代化改造提供有力支撑。
江西财经大学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潘丹认为“十五五”期间将绿色转型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农业强国的实质增量至关重要。她建议,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重点关注利益分配机制与产业政策设计,增强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莉侠表示,上海耕地资源有限,应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发力,在全国农业发展大盘中发挥上海独特作用。她同时提到,当前上海农业科技仍存在种源创新、信息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以及领军型、复合型人才短缺困境,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科技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更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南京财经大学人工智能前沿交叉学院执行院长赵霞从人工智能与粮食安全融合的角度指出,农业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正从“看得见”向“看不见”转变,需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对粮食系统的全面感知、识别、预判与调控。然而,当前农业科技应用存在区域不平衡、成本与适配性制约、数据“多而不通、通而不准”等问题。她表示,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不断突破,农业正从经验科学迈向智能科学,必须推动农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跨学科深度融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孙星强调,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动态工程,学界应加强理论阐释与科学论证,进一步将上财农经系打造为农业科研创新的策源地,分享更多“上海方案”。(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