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小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犹如生命体的“微细胞”,其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城市肌体的活力与韧性。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100米,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关系千万居民的日常生活,是检验城市治理的试金石。成都作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70%居民居住在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内,物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上千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成都立足超大城市治理实际,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智慧赋能+信义治理,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智慧赋能本质是通过科技手段重塑治理流程,实现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近年来,成都通过将物业治理模块嵌入“智慧蓉城”城市运行平台,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治理穿透和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响应飞跃。以“成都智慧物业”小程序为例,这一小程序集成电子投票、维修资金查询、诉求报事等功能于一体,有效解决传统业主投票耗时长、表决率低的难题,极大提高了业主参与积极性。
在基层实践中,智慧赋能融入多元化应用场景。例如,高新区西园街道推进智慧化改造,通过加装电梯空气监测模块、引入智能充电设备、升级消防联动系统等举措,构建人防技防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系统推进智慧赋能,不仅提升了物业服务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更重塑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方式,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信义治理强调以信任为纽带,构建权责清晰、互信互敬的治理共同体。近年来,成都探索了信托制物业模式。该模式明确小区物业收入属于居民共有资产,确保物业收支全程公开透明。其核心是全体业主作为委托人和受益人,将物业费与公共收益设立为共有基金;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受托人按约定比例获取酬金。这一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物业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其利益与业主利益趋于一致。通过“双密码”账户管理实现财务全公开,业主可实时查看收支明细。“阳光下的交易”改变了小区治理生态,重塑了业主与物业企业关系。
更大力度解决好百姓身边急难愁盼
成都物业治理的创新实践表明,超大城市治理既要注重宏观布局,也要关注微观感受。从物业服务这一民生小事切入,解决的是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夯实的是城市长治久安的根基。
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商议事、纠纷调解机制,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物业治理结构深度融合。推广小区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经验,通过“双报到”机制将在职党员精准注入基层最末梢,确保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小区的治理效能。
二是全面深化信义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总结众多“信托制”小区实践经验,制定推广行动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实施路径。建立健全信义治理标准体系,完善信托制物业服务规范、财务公开标准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典型案例展示、居民体验分享等方式,提升社会各界认知度和接受度。培育信托制物业服务企业,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推动信义治理理念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赋能,驱动治理方式变革。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物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更高水平“智慧小区”。建设全市统一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优化“成都智慧物业”平台功能,开发更多便民服务应用,围绕群众关注的“一老一小”服务、停车管理、安防监控等需求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加强智慧物业数据分析应用,为物业决策、服务评价、监管执法提供支撑,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的治理方式转变。
四是切实提升法治水平,完善依法治理。深入推进《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及配套政策的落地实施,持续开展法规宣传普及。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小区,建立街道牵头、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执法机制,重点解决小区内违章搭建、侵占公共区域等复杂问题。健全业委会规范运作机制,强化街道履职监督,完善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徐睿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