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走进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长岭村,“育秧中心”研究稻种,培育“长岭香米”;“粮油加工中心”油香四溢,打造“长岭菜籽油”。“两中心”的建设,让村里有了就业岗位,有了产业链,有了品牌,有了收益。收益还进一步反哺村集体经济并用之于民,形成了可循环的“自我造血”功能。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扶贫和帮扶项目资产”(以下简称“帮扶资产”)管出了实效。
帮扶资产是指使用各级财政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投入形成的项目资产。“把帮扶资产管理好了,那‘好处’多的很。”长岭村支部书记青奉阳说,对资产本身而言,意味着保值增值,避免浪费流失;对村集体而言,意味着“造血”能力提升,发展基础夯实;对群众而言,意味着持续增收,生活改善;对政府而言,意味着资金效益、帮扶成果可持续。
村民分红 图由长岭村提供
五年过渡期以来,长岭村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制度、落实责任、盘活资产”四步举措,精准回答了帮扶资产“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如何管”的核心问题。
村里对照资金来源和项目清单,采取“一造册,二复查,三比对”的方式,梳理出帮扶资产36个1497.29万元。其中9个经营性资产由村集体企业统一运营,24个公益性资产配备8名专职管护员,3个到户类资产由农户自主管理、村级监督指导。“我们还成立了‘网格化管护队伍’,把全村划为4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护,每个网格员要负责巡查资产状况、记录管护日志。”青奉阳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资产明细卡说道。“资产明细卡”则清晰标注着资产类型、责任人、管护成效,用于季度工作评比。
“管”了还要“用”。2023年10月,长岭村成立村集体企业,建设“育秧中心”“粮油加工中心”,培育“长岭香米”“长岭菜籽油”品牌,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截至目前,已创收近130万元,并按照“3115”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分配:30%用于集体分红,10%投入公共事业,10%救助困难户,50%作为公积金。
长岭村的探索,是巴中市帮扶资产管理的缩影。目前,全市累计清理帮扶资产原值264.88亿元,确权登记3.46万个资产项目。巴中还创新农村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将资金、资产、资源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一网通管”,从源头上防止资产闲置流失。当每一份帮扶资产都有明晰权属、专业管护和可持续运营机制,这些资产就能从静态的“沉睡数字”转化为带农增收、促进乡村发展的“活力源泉”。(罗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