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因地施策打造黑土地上的“绿色粮仓”
首页> 经济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因地施策打造黑土地上的“绿色粮仓”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5-11-17 09:54

因地施策打造黑土地上的“绿色粮仓”

——来自产粮大省吉林的秋收一线观察 

  近年来,吉林省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打造绿色玉米、水稻生产基地。从保护黑土地到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再到鲜食玉米、绿色大米等食品加工,各地形成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循环和“粮头食尾”的现代化大农业,打造黑土地上的“绿色粮仓”。

  今年,吉林各地许多种粮农民收获比往年更高的产量,这既得益于松辽平原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更离不开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的科学探索。吉林因地制宜实施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黑土地保护路径,推广应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等10大黑土地保护模式,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超4000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耕地平均耕层厚度增厚0.68厘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每公斤提升1.44克,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在梨树县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里,厚厚的秸秆像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层被子。种粮大户杨青魁说,今年部分地块偏旱,有了秸秆覆盖,相当于增加了一场40毫米的降水,玉米抗旱性明显增强。如今,这个覆盖17个乡镇的200余个村、8万余户农户的玉米生产基地,实现年产玉米超过10亿斤。

  造良田,推良技。吉林省各地产粮大县正积极扩大绿色玉米、水稻、花生等粮油作物种植,全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余个,覆盖400余万亩耕地。

  在德惠市岔路口镇的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内,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说,稻田为鱼、蟹提供栖息地,它们的排泄物又成为天然肥料,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逐年减少。通过稻渔综合种养,种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水稻,高品质的大米供不应求。

  从蟹田米、虾田米,到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岔路口镇大米最高卖到十几元一斤,带动上百户稻农增收。如今,德惠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10余万亩,覆盖当地14个乡镇。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吉林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利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政策,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理念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四平市明飞全民种植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发酵了3000立方米粪肥。“每公顷土地施用20立方米粪肥,化肥少用700斤的同时,还能增产2000斤玉米,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当地合作社理事长刘爱明说。

  稻蟹综合种养、粪肥还田等模式的推广,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面貌,开启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据介绍,吉林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0%,化肥施用量比十年前减少10余万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超百万亩。

  在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项目经理王小敏说,4条生产线,每天最大产能可达30万袋,每年有超过1亿穗玉米从这里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绿色生产理念正不断助力产业链条延伸,推动粮食产业走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同时,通过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

  在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吉林省金裕米业有限公司的“稻花香2号”绿色水稻经过除杂、磨米、色选等工序被加工成大米。“我们与150余户稻农合作,年加工绿色水稻4000吨。”企业负责人崔玉清说。

  绿色农业激发发展新动能。松原市打造120万亩的“查干湖大米生态群落保护区”,15家大米加工企业组成“联盟”,带动上千户稻农走上品牌化经营之路;四平市正开展万亩高蛋白玉米产业化示范,探索玉米产业全产业链增收的新模式……

  如今,吉林以玉米、水稻等优势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其中,吉林鲜食玉米产业从无到有,实现年销售达30亿穗,远销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吉林中高端大米产量由十年前的9亿斤增加到26亿斤。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40%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记者 薛钦峰 孙鹏程)

[ 责编:刘晗旭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 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