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充满科技与创意的场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式迎来“全运时间”。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点火仪式上,3位火炬手踏浪而来,主火炬塔被点燃的瞬间,映入眼帘的并非真火,而是由电光水雾系统模拟的“科技火焰”。
这项技术来自南方电网设计的“源网荷储”小型智能微电网,能在储能装置中精准调节,实现100%绿电驱动点燃开幕式火炬。
场景创新带来的惊喜不仅出现在大型活动现场。从产业发展到城市民生再到全球合作,超大规模市场与不断开放的应用场景,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何把握场景机遇?开放协同的场景创新生态应该怎样建?
两张清单多方联动
发布两张清单、组建三类联盟、搭起“场景发布厅”,安徽省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程羽化身为一名“场务”——他所做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企业能在场景这个舞台上施展拳脚。
创新是合肥的金字招牌,如何将其擦得更亮?“我们从城市痛点中挖掘机会,发布机会清单,从技术亮点中找应用,发布能力清单;之后在‘场景发布厅’线上发布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线下分产业、分主题开展对接。”在程羽的介绍中,一套推动场景供需联动的方法清晰起来。截至目前,合肥已开展各类场景对接活动431场,推动落地合作项目1200余个。
“供需对接仍不够,还得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界限,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营造开放多元、协同共生的场景创新生态。”程羽告诉记者,合肥现有国企、城市、国际三类场景联盟。由26家市属国企参与的国有企业场景创新联盟旨在推动资源开放与示范应用,释放场景机会;联合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20个城市(城区)共同成立的场景创新城市联盟,致力于进一步推动机会共享与场景共建;国际联盟则助力企业出海与双向循环,搭建国内技术与海外市场对接的合作桥梁。
为产品找场景,化技术为机遇,从中国到全球,多项围绕场景生态的创新实践正孕育蓬勃发展生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琛伟认为,场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融合性,强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系统集成,挖掘出单一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更深层次价值和体验,探索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新场景经过供需对接,一旦匹配就会释放出巨大吸引力,引来各类投资与消费。场景培育和创新已经成为提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带来新增长的重要牵引,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王琛伟说。
软硬件协同护航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深远海开发蕴藏多少可能?在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飞海”模式给出答案。
广州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这里入列,面向深海冷泉环境的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正式开工建设,大量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在此集聚。相较之下,粤东粤西等地虽具有广阔海域资源,但开发能力和条件稍显不足。“飞海”模式以跨越空间的方式,将优势要素引入具备丰富海洋资源及扎实海洋产业基础的地区,推动区域间海洋资源互补、产业共同发展。
围绕深海场景开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系统性整合了“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一批“国之重器”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将其作为稀缺的公共平台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为前沿技术提供“首试首用”场景。同时,创新发布深海领域“10+10”供需应用场景清单,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并实现深海机器人商业订单突破。
“通过稀缺场景资源开放,吸引先进技术企业参与,大家一起把制约深远海商业化开发的‘卡脖子’环节攻下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执行主任赵辉说。
广东一直走在创新前列。2018年,广州南沙率先在全域开放测试道路,打破封闭测试限制,为车企提供真实路况迭代技术,奠定商业化基础;2024年启动商业化试点,允许L4级自动驾驶车在驾驶位无安全员的情况下上路运营;今年上半年,向已取得道路测试牌照的自动驾驶物流及环卫装备开放超60个测试路段,推动物流、环卫等场景从园区测试转向城市级应用。
“第一口螃蟹吃起来并不轻松,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新规则新制度。”赵辉经历了场景创新生态的从无到有,“我们在开放明珠湾起步区33平方公里的海、陆、空、地下四域空间时,涉及的企业都是自带设备、自带团队、自带投资,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看来,场景根据新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阶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场景培育和开放不仅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和平台的“硬建设”,更需要法规、制度、政策等“软创新”,这也是各地在场景建设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要加强部门协同、健全监管机制、探索尽职免责,试点一批新制度新规则;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数据、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力求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
把盆景变风景
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24年城市场景创新实践观察》显示,自2018年起,以北京、合肥、上海、成都等为代表的城市率先开启场景创新,历经起步探索、供需联动、打造闭环3个阶段,场景创新工作不断演进。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有65座城市开展场景创新相关工作,较上年增加25座城市。
在王琛伟看来,经过中央顶层设计、地方实践破冰,场景培育和开放相关工作已进入发展新阶段,逐步由各地自发行动向自觉建构转变、由零散发展向系统集成转变、由地方局部探索向国家统一推动转变。
但在服务企业和政府决策时,长城战略咨询副总经理黄波发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过程中困惑的声音并不少。比如,一些城市感觉自己有场景但是没体量,还有的城市有想法但魄力还不够;再比如,企业是创建投资新型消费场景的主体,难点在于如何释放机会、提供环境,让企业想干、敢干、愿意干。
“事实上,只要方法正确,所有城市都可以挖掘出十分丰富的场景资源。”黄波告诉记者,对于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以及行业的新技术应用是最重要的场景来源;对于消费活跃的城市,开发能够促进消费的新场景则是很好的选择;而对于正处于开发建设进程中的新城,本身就是十分难得的新技术试验场,城市各方面开发都有应用新技术的空间;在人口稠密的老城区,城市更新、公共服务数字化,也能够带来许多新技术的应用机会。
“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科技和产业优势各异,所需要的场景也存在差异。”李晓华认为,要在保持适度竞争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资源禀赋条件和改革基础,统筹协调区域间场景开放布局,特别是要注重场景特色化、差异化,因地制宜优化推动场景应用,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纪文慧 顾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