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江苏省东部的如东县,大豫镇这片浸润着沃土与暖阳的土地上,一朵以西兰花为“主角”的农业“致富花”正在悄然绽放。作为传统农业大镇,这里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以科技创新为笔、项目建设为墨、多元产业为彩,将小小的西兰花培育成带动万千农户增收的“致富花”,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校地携手,科技赋能农业“插上翅膀”
“以前种蔬菜靠经验,现在靠科技,不仅省工省力,产量和品质还翻倍!”大豫镇种植户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兴农的显著成效。为破解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困境,大豫镇主动牵线搭桥,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亚夫科技工作站”,将水肥一体化、生物防虫等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此外,大豫镇还积极搭建智慧农业平台,打造“大豫西兰花一张网”,让数字化、互联网技术贯穿种植、管理、采收全流程,实现“田间数据一键看、种植方案精准推”。聚焦种业创新这一核心,大豫镇与河北农业大学共建西兰花产学研基地,成功获评如东县首个“江苏省西兰花科技小院”,源源不断的新品种、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让“好种子”长出“好收益”。
项目引领,全链升级筑牢产业根基
产业要做强,链条需完整。2021年,大豫镇启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两年后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以4100.8万元总投资撬动产业蝶变。通过与南通市市级龙头企业南通绿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从产品研发、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包装仓储,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让新鲜蔬菜实现“身价倍增”。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豫镇持续加码:投入1735万元打造市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在强民村建成1500亩西兰花连片示范基地,成为看得见、学得来的“种植样板”;投资836万元建成南通市市级“菜篮子”绿色蔬菜保供基地,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条,让大豫农产品带着“绿色认证”走向全国市场,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
多元开花,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路径
“一朵西兰花”带动致富,“多点开花”更添活力。大豫镇在做强甘蓝类蔬菜主导产业的同时,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绘就“一村一品、多元增收”的生动图景。大同村凭借2500亩水果种植基地将大豫水果送至全国各地,2024年挂果248吨、产值1985万元,户均净收益达12.5万元。
秉持水系发达的优势,大豫镇在水产养殖领域同样亮点纷呈。2024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达2.2万吨,特色养殖占比超80%,文蛤、对虾、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澳洲蓝龙虾等优质品种畅销市场。东安闸村3200亩扣蟹养殖基地,亩产达500斤,年产值突破2880万元,成为水产养殖的“增收标杆”。此外,蘘荷、羊肚菌、中草药等特色种植蓬勃发展,让农户们“四季有收成、年年有盼头”。
硕果盈枝,乡村振兴交出亮眼答卷
如今的大豫镇,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生活蒸蒸日上。2024年,该镇甘蓝类蔬菜双季播种面积达6.3万亩,产能10.43万吨,平均亩产约1800公斤,每亩年产值达6480元,较传统农作物每亩增收3000元。产业发展带动4300人以上就业创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万元,全产业链总产值升至5.83亿元。
品牌建设同样成效显著,全镇累计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百姓”“柏川”“勇兵”等多个西兰花品牌获绿色食品认证,成为消费者信赖的“金字招牌”。从传统农业大镇到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大豫镇用实践证明: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全链思维构建发展体系,以多元发展拓宽增收路径,就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展望“十五五”,大豫镇将继续深耕特色产业,持续放大科技赋能、项目支撑、多元发展的叠加效应,让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绘越美,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大豫经验”。(林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