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10月20日到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光明网《经济光明论·专家谈》专栏推出系列专家解读稿件。
本期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晓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汪沫然,阐释《发挥数字供应链金融新引擎作用》。
作者:
郭晓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沫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当前,全球价值链正深度重构,数字供应链金融依托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融合,通过创新产业信用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关键支撑。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2.8%,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实体经济各领域。数字供应链金融正通过数据、技术与规则的深度融合,重构产业信用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基础设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转型。在此进程中,数字供应链金融作为技术融合与制度创新的集中体现,展现出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度适配性。在生产领域,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农业全流程数字化映射与风险精准量化,推动传统信用评价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型;在流通领域,依托智能合约与分布式账本技术,建立产业链协同与资金结算的自动化机制,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金融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更标志着产业组织方式与价值创造逻辑正在发生系统性重构,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培育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正将国际竞争的核心从传统的产品与价格优势,引向以规则、标准与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体系性优势。在此进程中,数字供应链金融凭借其技术内核与规则属性,成为我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首先,以“平台+数据”重构贸易流程,借力区块链等底层技术搭建跨境贸易平台,推动传统纸质单证向全域数字化流转,实现贸易流程的自动化、透明化,从根本上提升贸易效率。其次,以“链上信用”重塑结算体系,通过构建基于算法信任、独立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型结算网络,有效降低对原有体系的路径依赖,增强我国在国际支付与清算领域的自主性与话语权。
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数字供应链金融以其特有的信用创造与资源配置功能,在此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赋能角色。在微观层面,它通过构建以实时、多维数据为核心的信用评价体系,精准刻画企业经营画像,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瓶颈,实现了金融资源跨时空、跨主体的精准配置。在宏观层面,它则作为产业链的“黏合剂”与“增效器”,通过数据流打通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的深度协同,驱动产业链从松散耦合转向有机生态。这一进程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深刻,正推动大量企业从单一的产品提供商,向提供“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服务性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价值链地位显著增强。由此可见,数字供应链金融已超越单纯的融资工具范畴,成为驱动产业组织方式变革、重塑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性力量,持续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经济治理模式。数字供应链金融的纵深发展,正催生一场深刻的经济治理范式变革,其核心在于以数据驱动重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在治理架构上,推动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系统性破解“数据孤岛”与“监管碎片化”难题,为实现全链条、穿透式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治理工具上,智能合约与算法规则被深度嵌入交易流程,实现了从“事后处置”向“事中干预、事前预警”的转变,使市场治理更加精准、高效与自动化;在治理理念上,其发展推动监管框架从传统的刚性监管向包容审慎、响应敏捷的“实验性治理”模式演进,成功在激发创新活力与守住风险底线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充分证明,以技术赋能治理、以规则引领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标志着一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治理范式正在加速确立。
引领制度型开放新突破。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全球化实践,推动我国对外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度转型。在规则对接层面,通过参与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认证等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创新实践向全球通用规则转化,显著增强我国在数字经贸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压力测试层面,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开放平台开展先行先试,为数字金融、跨境数据监管等前沿领域开辟了制度创新的“试验场”;在战略协同层面,数字供应链金融作为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纽带,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基础设施互联,促进与共建国家在数字规则领域的软联通,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重要支点。
深化对外合作新内涵。数字供应链金融的跨境实践,正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从传统贸易往来向规则共建、能力共享的深层次合作范式演进。在合作载体上,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的建设将传统双边贸易升级为多方参与的网络化协作体系,极大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合作边界与组织形式;在金融纽带上,数字货币结算与数字信用凭证的推广应用,正有效突破传统跨境支付的制度与技术壁垒,进而构建更为安全、高效的清结算通道,为此贡献出可行的中国方案;在规则协同上,我国在数字身份认证、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实践,正通过“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建立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数字治理新秩序。这些变革表明,数字时代的对外合作已超越有形的商品交换,演进为以数字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创新和规则标准互认为核心的立体化合作架构,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持续注入全新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融合、系统创新的新阶段,数字供应链金融将以其强大的渗透力、重构力与引领力,成为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与竞争规则的核心变量。面向“十五五”及未来,在技术创新上,要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底层技术的自主突破,筑牢数字金融发展的安全基石;在制度供给上,需加快建立适应数据要素流通、数字身份认证与跨境业务协同的法规标准体系,营造包容审慎、富有活力的发展环境;在全球治理中,应积极参与数字贸易、数字货币等国际规则构建,推动形成开放协同、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治理新范式。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台场景下基于消费者行为的供应链定价与协同优化研究”[7227122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基于数据要素的平台供应链运作管理”[2508085JX008]阶段性成果)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