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进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对促进农业节本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生产非粮化等现实挑战,成都崇州市于2010年开始探索农业经营方式改革,经过15年的完善升级,探索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模式,使崇州农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发展,回答了“谁来种地”的时代命题,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经验。
组织化经营,引导适度规模化生产。崇州市充分运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开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统一组织生产管理,负责怎样种、如何种,实行科学种田。建立健全多种收益分配制度,采取按经营纯收入1:2:7(即1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20%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佣金、70%作为成员土地入股分红)分配,辅以超产分成或二次分红等方式,切实保障各方合理收益。在此基础上,崇州市积极引导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再入股农业企业,探索形成“折股联营”“入股经营”“合作联营”三种经营模式,引导农业实现适度规模化生产。目前,崇州已有265家土地合作社,粮食规模化经营率达到90%。
专业化经营,培育职业经理人群体。选择有志于农业经营管理的大中专毕业生、种养能手、返乡农民工、外出经商人员等作为培育对象,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政策扶持与鼓励规范,构建资格、等级、准入、考核、退出等多重机制,建立起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竞争性职业经理人队伍。目前,崇州已培育职业经理人3606名职业经理人竞争上岗,不仅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显著促进了良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与装备技术应用、标准化生产以及优势品牌建设。
社会化经营,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服务全川的农业科技共享平台,建设天府好粮油“321”产业社区、中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科创中心、川农大“两化”科技总部等科技转化平台13个。建成四川农村社会化服务总部崇州中心、中化集团MAP“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服务川渝地区14个市州10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建成服务全川的天府好米运营平台。联合京东农场、苏宁易购等组建“天府好米联盟”,培育“崇耕”公共品牌和“小亭米”“稻虾藕遇”“天健君”等特色粮油品牌。通过一站式农业外包与托管服务,化解农户的投资约束,提升农业物资装备水平与科技应用能力,诱导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了“藏粮于技”。
通过对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崇州市破解了“人、地、钱”等系列难题,农业信息化率、农业机械化率、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分别达92%、95%、95%,形成粮油“研、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打响了绿色优质的“天府好粮”品牌。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农业共营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破解了我国小农户分散生产的问题,推动了粮食生产连片和规模化生产,保障了农地农用、良田粮用,巩固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夯实农业人才支撑。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纽带,崇州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破解了农村人才匮乏、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通过完善职业农民选育、管理、激励机制,吸引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实现了种粮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建立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健全全链服务保障。“农业共营制” 通过构建农业科技、生产社会化、产业发展融资、品牌培育、产品营销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了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实现持续增收目标。“农业共营制”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利润二次分红,让入社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建立了农民持续增收、共同富裕利益联结机制。
(杨晨遥 明亮 作者杨晨遥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城乡融合)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明亮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城乡融合)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