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8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和财政税务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智能管理研究院和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指出,当前,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表现和创新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何做好创新引领,推动创新落地,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是学界和业界需要合力破解的时代命题。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永贵表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能否实现高质量创新和数字化创新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乃至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期待专家碰撞出更多推动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金点子”,形成高质量智库成果。
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张连起指出,资本市场既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更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推动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应锚定“十五五”航向,筑牢四个市场制度根基;聚焦创新驱动核心,激活上市公司发展动力;秉持价值共生理念,拓展学术研究、产业实践和资本赋能的协同融合。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强调,近年来,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创新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同时也存在一些传统行业所面临的如何更好地用创新突破发展“堵点”和“卡脖子”等问题。期待论坛能够汇聚众多专家智慧,助力我国资本市场创新发展。
主论坛第一阶段主旨报告环节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黄运成指出,东北地区上市公司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阶段,需实施五大靶向改革:一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三是打通创新转化堵点,促进科教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四是推进制度型开放,拓展向北开放新空间;五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法治保障与服务体系建设。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指出,“十五五”时期,需从多维度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一是营造包容个性和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二是支持崭新的创投组织形式;三是完善健全法治环境;四是建设健康开放的资本市场;五是保持稳定的宏观政策导向。创新的资本逻辑路径清晰,未来应通过组合拳全面鼓励创新,实现创新量质跃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上发布了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和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智能管理研究院撰写的《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评价报告》和《2025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评价报告》。
王永贵在解读《2025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评价报告》时表示,报告通过数字化战略导向、数字化要素投入、数字化创新成果和数字化创新绩效四个一级指标,对上市公司的数字化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数字化基础环境、数字化融合环境和数字化支持环境对数字化创新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报告显示,从数字化创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看,2024年较2023年小幅上行0.17,其中数字化基础环境与数字化融合环境均有温和改善,且各区域相对位次基本稳定。从上市公司数字创新综合指数来看,全国数字创新综合指数平均为69.23,同比提升6%,表明数字创新活动显著活跃。
主论坛第二阶段主旨报告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指出,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应顺应全球公司治理政策调整的潮流,遵守专业化分工、权责对等、激励相容和成本收益平衡四大经典原则。业界应审慎评估各类治理创新,避免多目标冲突,夯实公司治理的实效。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希仁指出,“全域财资”是通过数据汇聚、AI赋能、产融协同与穿透监管,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财资管理体系。财资4.0时代将呈现出财资治理体系重构、企业级AI基础设施加速构建等六大关键趋势。
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周献民指出,当前政务大模型应用中算力选型与投入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高质量数据体系建设是模型应用向纵深发展的首要问题,智能应用场景的效果预期增加,需求侧更关注如何提升模型应用结果可信程度与垂直领域适配效果。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指出,当前全球处于秩序重构与科技大周期交织的关键阶段。全球宏观治理逻辑正在重构,逆全球化周期仍将维持较长时间,全球经济的参与者在“安全资产”上的配置将继续上升。
会议吸引了来自行业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上市公司的500余人参加。论坛搭建了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实现理论和实务融汇,必将为探寻高质量健康发展路径、推动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