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霜降过后,贵州镇宁自治县14万余亩小黄姜迎来采收高峰。在募役镇的姜田里,单株姜块普遍重达4斤以上,全县产量预计较去年增长10%至20%。然而,与丰收景象形成反差的是,“增产不增收”的隐忧悄然浮现。
面对销路与价格的双重压力,镇宁丁旗的洗姜厂内却是一派从容有序的繁忙景象:工人们正细致分拣不同品级的小黄姜,现代化清洗设备将带泥的姜块冲刷得鲜亮润泽。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洗净的姜块并未立即装车发运,而是通过传送带直接送入恒温冷库储存。“眼下价格虽低,但有洗姜厂收储,加上冷库保鲜,等到春节消费旺季再销售,收益肯定能提高。”一位姜农手持分拣单,信心满满地算着账。这座由东西部协作资金打造的产业设施,已成为周边姜农应对市场波动的“稳定器”。
“今年全国生姜价格持续走低,我们的冷库能将保鲜期延长至一年,帮助姜农避开集中上市的价格低谷。”深耕生姜行业20余年的贵州锦盛姜业负责人欧国平,指着身后的冷库介绍道。2021年,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洗姜厂;2024年又追加建成15000立方米冷库——这两项关键设施在今年的市场低迷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洗姜厂带来的不仅是储存与销售保障,更构建起全产业链支撑体系。厂区配备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加工废水达标排放,有效解决了散户加工的环保隐患;洗姜季还带动周边272名村民实现就业。
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化厂区的高效运营,东西部协作构筑的“姜业防线”,正助力镇宁小黄姜在价格低谷中稳守阵地。正如欧国平所言,“过去姜农只能被动应对市场行情,如今依托洗姜厂、冷库和深加工产业链,销路拓宽了,心里也更踏实了。”(万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