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当下,超大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愈发凸显。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目标。随着韧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内涵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灾应变能力建设,向城市总体治理和综合运营能力不断扩展。其中,经济韧性具有基础性地位。如何有效提升超大城市应对各类冲击的韧性,保障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中国超大城市经济韧性的系统分析》一书,立足于系统科学的独特视角,构建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框架,尝试为推进我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学理依据和发展建议。
该书的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构建了契合中国情境的超大城市经济韧性理论框架;其二,开发了适用于本土实践的经济韧性测度与评估方法;其三,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政策仿真模拟与优化工具体系。
作者突破了传统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融合复杂系统理论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其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为我们理解经济韧性、把握经济韧性的要素提供了科学工具。首先,该框架突破了传统认知中将经济韧性简单等同于抗冲击能力的局限,将其重新界定为“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后,不仅能够有效恢复至原有状态,更能通过持续学习、主动适应与结构转型,最终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动态能力”。其次,通过对工程韧性、生态韧性与演化韧性三种理论范式的系统梳理与比较,作者强调“经济韧性应作为超大城市常态化治理的关键维度”,清晰勾勒了韧性研究从“回归均衡”向“适应转型”的范式演进脉络,从而将经济韧性从一种被动的风险应对工具,升华为主动引领和塑造发展模式的城市战略。此项理论创见将经济韧性从传统的应急管理框架,提升至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层面,使韧性这一指标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产业政策与社会治理,显著拓展了城市韧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理解城市经济系统的动态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作者所构建的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多样性、创新驱动能力、社会包容性、制度有效性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不仅注重理论层面的完备性,同时也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与实践应用需求,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有效平衡。基于对中国典型城市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该书揭示了中国超大城市在经济韧性方面的差异化特征与关键发展短板。作者创新性地引入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包含多重反馈回路的仿真模型,实现了对超大城市经济韧性动态演化趋势的科学预测。通过模拟不同政策干预情景下城市经济系统的响应机制,该模型为韧性导向的决策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依据。
针对发展阶段和韧性水平各异的超大城市,作者提出了差异化提升策略,涵盖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等经济维度,还延伸至制度设计优化与社会资本培育等治理层面,共同构成了贯穿“预防—缓冲—适应—转型”全过程的系统性韧性提升路径。特别是在预防环节,作者明确提出了建立城市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在缓冲环节,完善财政储备与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在适应环节,增强制度灵活性与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在转型环节,利用危机倒逼机制推动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突破。书中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方法与政策建议,不仅将有力助推中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也为全球城市韧性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孙成双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