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以“创新融合绿色智造”为主题的全国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本次大会系统呈现了红茶科技前沿突破,并聚焦川红茶业集团在非遗传承与技艺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与会专家指出,随着《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及四川省《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川茶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的现代茶产业强省建设目标,红茶产业正迎来政策赋能与市场扩容的双重机遇期。
科技引领:红茶产业创新成果集中发布
大会现场系统发布了“十四五”全国红茶重要科技成果,共包含生物基因组学基础理论、适制红茶品种培育、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等8大类创新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红茶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中国农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积极牵头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聚集全国优秀茶叶科技人才,开展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茶叶新质生产力。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江用文,以《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红茶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分享,全面梳理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在红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用文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借此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宜宾等红茶主产区的合作,构建“科研-产业-市场”协同创新链条,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助推我国红茶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让科技赋能的红利持续惠及更多茶区与茶农。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在《中国茶产业发展前景展望》报告中分析,中国红茶市场潜力巨大,红茶是女性群体和老年群体最喜爱的茶类,也是新茶饮的主要原料。他特别提到:“川红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红茶第一方阵的优秀企业,因产品多元化和品质坚守而铸就经典。”刘仲华院士还担任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院长,为宜宾茶科技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在《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研发与产业化》报告中探讨了乳酸菌发酵技术赋能工业茶饮的可能,为川红集团产品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川红实践: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作为大会承办方,川红茶业集团展示了其在非遗传承与技艺创新方面的成果。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川红集团首席专家孙洪在《科技创新引领红茶高质量发展的川红实践》报告中指出,川红集团通过工艺创新、机制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平台创新和产品创新五个维度,推动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指定用茶“长江红”,作为川红紧压红茶,是由川红茶业集团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创新产品。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川红集团系统梳理川红历史,深挖非遗技艺精髓,打造省、市、区、公司四级传承人梯队,现有各级传承人13名。集团还编制《川红工夫非遗技艺规范手册》,制定传承人管理办法,让古老技艺成为可品可藏的文化消费品。
川红茶业集团作为五粮液非酒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通过与上游茶园、茶企开展长期稳定合作,输出茶园管理、工艺流程、质量管理等标准体系,带动非遗文化传播、产品品质提高和产业链价值提升。
大会期间,川红产区(宜宾)与滇红、宜红、祁红四大主产区代表同台交流,展示了红茶科技应用方面的成效。
成果转化:科技倡议引领未来方向
大会发布了《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红茶新质生产力倡议书》,提出推进红茶生产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品优质化、品类多元化、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等五大倡议,倡导以茶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发展。
“十五五”红茶政产学研科技创新计划于现场启动,预示着红茶产业将进入创新深度互融新阶段。多位专家认为,川红茶业集团在非遗技艺创新和科技融合方面的实践,为全国红茶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加工中心主任袁海波研究员在《高品质工夫红茶定向加工技术研究》报告中指出,川红集团的数字化加工技术体系已在全国16个主产省份推广应用,建成70多条数字化生产线。这一成果凸显了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结语:茶香赋能乡村振兴,科技铸就产业未来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川红茶业集团在红茶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的“引领者”地位。五粮液集团通过品牌、资金和技术支持,赋能川红茶业集团及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擦亮“川红工夫”“宜宾—世界著名茶乡”金字招牌。
正如刘仲华院士所言:“中国红茶未来在于科技赋能、文化自信和品牌出海。”川红茶业集团的创新实践,为中国红茶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的川渝样板。(李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