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让农业更“智慧”。
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在网络底座、数据体量与应用场景方面优势显著,区域试点与场景创新亮点纷呈。例如,北大荒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无人作业常态化,北京市建成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并孵化“5G草莓园”等应用,浙江省“百千”工程以数字化手段贯通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以数据要素驱动农业全链条重塑,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建立数字化认证与数据互认机制,为智慧农业打通从技术验证到商业成功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关键助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5G基站约460万座,行政村宽带通达率超过99%,为“田间上云、算法在地”提供广覆盖、高可靠承载;农机北斗终端超过220万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约20万架,形成持续的数据采集能力。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例如,数据孤岛与人才缺口并存。数据标准不一、流通不畅,难以在保险、信贷和碳效等场景价值化,懂农业、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技术瓶颈与经济性矛盾突出。农业专用传感器、高端芯片、AI模型等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风险,装备成本高、运维难,投入产出比偏低,制约规模化应用。商业模式与产业链协同不足。重硬件轻服务,产后冷链、加工、品牌等环节数字化发展滞后,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这些是亟需补上的短板,必须精准施策。
底座与人才双轮驱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省级层面统一地块编码、设备接口与溯源标准,形成“省有底图、市有平台、县有应用”的三级体系。打通涉农公共数据平台,完善数据确权与合规流通制度,实现从“可采集”到“可变现”的价值跃升。实施“智慧农业人才计划”,支持高校设立智慧农业交叉学科,在地市共建区域运维中心与技能认证体系,培育“懂技术、善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攻关与普惠协同发力,破解技术经济性难题。设立智慧农业科技专项,围绕高端农业传感器、智能农机专用芯片等核心技术实行“揭榜挂帅”,优先支持可互联、易维护、可升级的国产化方案,压低系统集成与运维成本。金融侧需优化扶持方式,在将关键智能装备纳入购置补贴与贴息范围的同时,大力推广以租代投、托管运维等轻资产模式,降低智能农机使用成本。鼓励企业发展“服务化”经营模式,如提供“智慧亩产”保障服务,按增产效果分成,将农户的一次性投入转化为长期共赢的合作。
打造低空精准农服模式,拓展可持续应用场景。推广一些地区的农业低空技术应用经验,构建“无人机遥感—地块处方—精准作业”数字化闭环,实现常态化巡田与分钟级农情诊断,精准实施处方施肥施药,提高单产与品质稳定性。建设“低空首公里+冷链中干线”体系,实现田头预冷分级、低空集运与冷链高效衔接,显著降低损耗、缩短周转时间。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将低空观测、巡田与直播导览嵌入采摘节、研学游与乡村赛事,统一“产地证+消费码”编码,实现产品溯源、一键下单与配送到家。配套建设县域低空调度平台,将处方执行率、航线合规率、冷链时效等纳入KPI并与奖补挂钩,激发低空经济对农业全链条的赋能效应。(王 鑫 吴 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