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统筹发力,同步推进秸秆资源与还田效应监测两项农业生态关键监测任务并取得显著进展。其中,2025年农作物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野外采样工作已高标准完成,“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项目也实现关键突破。
兵团农业农村局经过精准谋划与部署,委托石河子大学董合干专业团队承担两项监测任务。该团队依托绿洲城镇与山盆系统生态兵团重点实验室等优质科研平台,整合多学科技术力量,组建专业监测队伍,从技术规范、流程标准、数据质量等多方面严格把控,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与规范性。
在农作物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工作中,团队聚焦棉花、玉米、水稻、葵花等兵团主要农作物,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在9个重点团场的54个连队科学布设采样点。通过系统采样与实地调查,累计完成180个典型地块的作物样本采集,对草谷比开展精准测定;同时,在540个地块深入开展秸秆可收集系数相关指标调查,全面掌握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秸秆资源基础数据。目前,所有野外采集的样品已全部进入室内处理与数据分析阶段,预计2025年12月形成完整的监测总结报告。这份报告不仅将为兵团秸秆资源台账的精准建立提供核心依据,还将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兵团经验”,为全国同类地区开展秸秆资源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为科学评估秸秆还田量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团队在6个重点团场设置多梯度还田对比试验区,系统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质量、作物生长状况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首次土壤取样工作,共采集216个土壤样品,并完成了有机质、全量养分、pH值、团聚体等关键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此外,还对108个土壤样品开展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深入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建立秸秆还田生态效应本底数据库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悉,该监测项目将持续至2026年5月,最终形成的《秸秆还田总结报告》,将为各师团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秸秆还田技术规程、确定最优还田量与还田模式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
此次兵团同步推进的农作物草谷比、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与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构建起了秸秆资源管理“前端基础数据摸底—后端生态效应评估”的前后端联动科学评估体系,将为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兵团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董合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