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会议由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商贸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联合承办。
大会以“面向‘十五五’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的6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山城,共商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大会主旨报告分为10月26日上午与10月27日上午两场,国内农业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受邀围绕核心议题进行分享交流。
10月26日上午,围绕“粮食产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种植业生产力区域布局”“深化农村改革”主题,与会专家分别作报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温涛主持主旨报告会。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围绕粮食产业发展,提出需要税收、用电、种植、金融、保险、用地等政策协同发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激发地方与农民积极性,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经济稳定筑牢根基。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围绕中国种植业生产力区域布局演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用数据分析了中国国情农情,强调了生产力布局优化的重要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赵阳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强调了农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农业和金融支持系统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他提出应该多加关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从“会种地”转变为“慧种地”。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10个分会场,参会代表就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转型、农户行为与家庭决策、产业组织与共同富裕、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与乡村发展、政策评估与乡村治理、山地农业、品牌农业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会议同时举办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修订研讨会以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闭门论坛。与会代表就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前沿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展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
10月27日上午,“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家论坛”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吕捷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金融赋能农业”“数字农业”“农村要素市场配置”等主题展开报告与交流,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活力与创新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以“人口流向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和乡村系统重构”为题,提出了“人—地—业—村系统重构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思路。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展开报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应该再将新技术视为单纯工具,而是一场超越自然约束的农业范式革命,提出要通过时空解构、生命重构、要素替代三个维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围绕“关税战的底层逻辑及其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运用全球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分析了农业贸易格局和生产格局,提出应对关税战,掌控供应链节点比掌控原料更重要。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以“新形势下农产品贸易多元化与粮食供应链韧性打造”为主题,提出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日益加剧的“新形势”,要通过获取粮源、顺畅运输两种途径打造更高水平韧性的粮食国际供应链体系。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丹以“智能农机助推绿色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梳理了智能农机的产业机遇与发展瓶颈,强调要通过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营造智能农机发展良好环境。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陈晓华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系列重大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指引方向、催人奋进,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扛起农业强国建设的责任,将研讨会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与会者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更为重庆乃至全国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