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张诗奇)“十四五”期间,移动支付持续深化普及和创新,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在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超过10亿、普及率居全球首位的今天,支付方式的革新仍在继续。最新数据显示,“碰一下”这一创新交互的用户数已突破2亿大关。从日常付款到取外卖拿快递,再到趣味抢红包,均可“一碰完成”。这一创新引发学界深度关注。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课题组发布首份“碰一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正以其“无需学习、更符合本能”的交互优势,重塑支付体验。同时,极简交互叠加支付便利性、服务延展性和精准营销能力,使其成为助力商家经营、激活服务消费的重要力量。
从“扫”到“碰” 支付体验持续进化
支付宝推出的“碰一下”功能,让用户解锁手机一碰就能完成支付或获取服务,将交互体验时间成本压缩到了极致,并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截至今年9月,场景方案已超过1000种,近亿人同时在使用多项“碰一下”服务。

用户用“碰一下”取快递
“碰一下”研究报告指出,从“解锁-打开App-扫码-确认”四步操作简化到一步触碰,商业支付效率提升50%以上。这一革新不仅让曾经的“电子阑尾”NFC功能重获新生,更推动中国移动支付实现从有到优的持续迭代。
伴随入境免签利好、离境退税和移动支付便利,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带着大旅行箱来华旅游、购物、生活,这对支付服务的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碰一下”凭借低门槛、好体验的优势,同样赢得入境宾客的青睐。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外国游客通过“碰一下”支付的消费额激增了5倍。

外国游客使用“碰一下”付款
从1到10 消费潜力再度激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相较于传统支付方式,“碰一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支持支付,更是链接多元服务和提升消费的“新入口”。无论是餐厅点餐、快递收取、外卖提取、共享骑行,还是电梯抢红包,几乎都可以通过“碰一下”重构体验。同时,通过提升支付便利性、强化营销能力、降低交易摩擦等方式,“碰一下”正展现出激发消费的显著潜力。据测算,平均不到1元的“碰一下”优惠券能够撬动8-10元销售额,拉动效应令人瞩目。
这一创新正在多个场景产生实效:某便利店上千家门店引入“碰一下”后,会员拉新率最高提升35%;杭州某水果店会员增长15%-20%,会员客单价达到非会员的两倍;某宾馆实现从入住到离店全流程“碰一下”自助化,效率提升超10倍;某小区则通过“碰一下”开门技术,平衡外卖员进小区的效率需求与小区秩序管理……
从小创新到大价值 产业链协同共进
“碰一下”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实力的支撑。从芯片设计到硬件制造,强大可控的国产供应链为这项技术的快速普及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百亿级投入与三年内亿级终端的需求预期,将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新订单,形成产业正向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还催生了新颖的文化创意形态。NFC冰箱贴、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元素纪念卡片、杭州东站的纪念车票书签等,用户用手机轻碰即可获取服务,拓展了数字技术的文化表达空间。
“碰一下”研究报告主要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王强表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微创新”的特点——技术创新、场景适配和中国制造的有机融合。这种创新模式通过支付宝龙头企业带动,协同移动终端、产业、商家和场景,以需求拉动产业链发展,形成典型的“技术扩散飞轮效应”。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此类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正成为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力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这种“小创新”背后的“大价值”值得持续关注。(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