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在杭州举办的浙江省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会上,一项项“智慧大脑”技术搭建起了智能建造的“未来现场”。
1台机器人+1名工程师 工人作业环境大改善
观摩会现场,地面整平机器人沿着预先设定的路径平稳移动,其部件掠过粗糙的混凝土面,所过之处变得平整光滑。“用‘1台机器人+1名工程师’的协作模式,每小时能轻松完成160平方米的找平工作。”工作人员介绍,这台地面整平机器人集振捣、提浆、收面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整平精度稳定控制在±5mm,水平度合格率超过98%。
地坪研磨机器人工作效率也不低,通过智能路径规划自主在作业区域移动研磨,每小时可完成300平方米的地坪研磨工作,通过自动吸尘装置同步减少绝大部分粉尘溢出,使作业区PM2.5浓度降至个位数,大幅改善工人作业环境。
在本次观摩会上,还有砌砖机器人、腻子打磨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各类施工机器人的身影。据介绍,这些设备均已在项目中投入使用,形成了“任务—机器人—管控平台”闭环。
同时,浙建集团通过搭建“机器人管控智链决策中心”,实现对全省在建项目中机器人调度与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决策,推动智能建造从“点状应用”走向“系统集成”。
一块平板“装下”整座大楼 工地尽在“掌”握
在本次观摩会上运用了不少“黑科技”,不仅是智慧建造,还能实现“指尖管理”。
塔吊操作员手持遥控终端,从容地操控着高耸入云的智能天秤,告别高空危险作业,实现了“地面操控、高空作业”的安全变革。“哪怕是吊钩微小的晃动,系统都能自动纠偏。”现场技术人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通过对吊钩位置进行实时、高频的追踪反馈,系统能在刹车时实现“即时追钩”,有效抑制吊运物摇晃,大幅提升安全性。此外,实时建立的工地彩色三维地图,不仅可以用于自动吊运的路径规划,也可传送至中央管理平台,让整个工地变得“透明可视”。
在浙建集团数字孪生系统中,一块平板就能“装下”整座大楼。随手划入某个楼层,每个房间的内部结构清晰可见。“我们现在不仅能实时查看建筑全貌,还能控制现场的灯光和温湿度。”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实现机器人模型的三维展示,实时数据控制功能正在加紧攻关。随着这些技术瓶颈的相继攻克,智慧工地将真正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的数字化管理新范式。
从“建造”到“智造” “浙江样板”正快速成长成型
当前,浙江省正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建筑行业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创新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浙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陶关锋表示,集团将扛起国有企业责任担当,依托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整合优势,将智能建造视为转型升级赛道之首,努力为建筑业现代化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浙江样板”。
下一步,浙建集团将聚焦系统化推进、实战化应用与生态化协同,重点在深化全链布局、做强一体实施、完善多元支撑、坚持实战引领四方面持续发力。
观摩会上,浙建集团与杭州市建委、西湖区政府签订智能建造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并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智能建造产学研和实训基地”,从人才培育、技术研发到现场应用,形成闭环支撑。(李凤姣 王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