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据显示,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消费需求的持续旺盛,加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零售业正在脱离以“多头收费、地产红利”为增长目标的旧范式,全面拥抱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驱动力的第三代零售,为提振消费市场、激发内需潜力注入新动能。
“取消进场费、堆头费,从源头把控商品质量,持续提升履约配送时效,提高数字化水平用算法降低生鲜损耗、保证鲜度……”当一条条行业标准被重新确立,也意味着零售“3.0”时代正式到来。
回溯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次重要变革。从解决“商品有无”问题的供销社时期,到追求“地产增值、进门收费”的大型商超,再到如今聚焦“用户体验、商品质量与供应链数字化水平”的全新零售业态,每一次转变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和消费需求的重大变迁。
供销社的出现往往被视为零售“1.0”版本的开端。彼时,我们重点解决的是“商品有无”的问题,确保基本生活物资供应是零售发展的唯一目标。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释放出巨大活力,国内外一大批线下商超纷纷崛起,零售“2.0”时代随之拉开大幕。商品变得丰富,消费者开始拥有购物“选择权”,掌握了“零售话语权”的商超巨头们则摸索到了更加“高效”的盈利方式——地产增值与多头收费。
一方面,商超经营者设立“进场费、堆头费、条码费”等各类收费名目,供应商们为了加大所供商品的终端曝光,只能咬牙缴纳;另一方面,零售巨头们将目光转向地产增值,通过囤积土地盖卖场,拥有了“地产商”的内核。
与此同时,商品质量、供应链建设、服务体验等零售要素往往被忽略,用户已经习惯并厌倦了“最新鲜日期的商品永远在货架最里面”的小算计,“透明、高效、好品质”的消费渴望难以被满足。
因此,第三代零售应运而生,这是一场因“极致关注用户体验”而由内向外自发驱动的产业革命。其中最根本的变革,在于将零售业从“地产经济”转向“用户经济”,集中关注“商品力、供应链建设、服务体验”三大核心经营指标。
“品质好的打败差的、配送快的打败慢的、质价比高的打败低的”始终是零售最为朴素的道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3.0”时代的零售经营者们取消或大幅降低传统渠道费,为供应商提供更加宽松的供货环境,减轻其经营压力,将行业竞争集中在“如何靠质量取胜”;深度介入商品源头,组建专业的采购、品控团队,掌控供应链全流程,确保品质可靠;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数字化加速融合,满足消费者对于“又快又新鲜”的极致需求,用户收货时间从过去以周、天为单位,正式迈入“分钟级”。当零售经营者们开始靠商品和服务创造价值时,零售业已经真正迈入新时代。
零售行业的进化方向也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前不久,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提升消费活力。这也为以即时零售、社区超市等为代表的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的推动下,“万物到家”的速度越来越快,持续提高供应链数字化能力成为零售平台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企业通过算法预测进行智能补货,改善了门店依靠人工经验判断的弊端,保证商品供给充足;同时,依靠升级供应链和柔性履约体系,实现对库存、损耗和配送效率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在保证用户“分钟级”收货体验的同时,实现自身经营正循环。
更大的变化,是服务体验的全面升级。胖东来作为零售行业的服务标杆,以其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规范为人称道,带动了行业的积极变化。线下门店的功能也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场所,而是与社区居民的点滴生活更加贴近。近期社区超市快乐猴不断出圈,就是源于其好货不贵的消费体验,以及雨雪天气即时播报、赠送雨具等服务,让邻里生活更有温度。
事实上,零售进化至“3.0”时代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标志着中国零售业正从粗放的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的用户体验驱动,通过对商品、供应链和服务的持续打磨,新一代零售企业正在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为支点,为提振消费市场、激发内需潜力打开了充满想象力的新空间。(刘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