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刘晗旭)近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69讲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名誉院长胡鞍钢发表了题为“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的主旨演讲。
胡鞍钢发表主旨演讲
会上,胡鞍钢全面评估了“十四五”规划实施前四年的进展。他指出,“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性规划,其主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并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
在国际背景上,胡鞍钢强调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达国家复苏分化,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与此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中国展现出制度优势和发展韧性,成为世界最大的“确定性”。
在国内发展方面,“十四五”前四年总体符合预期,20项主要指标大多数达到或超过目标。经济增长方面,2021-2024年平均增速为5.5%,有效地应对了疫情冲击。“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升至19.4%,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4.7%,超过美欧之和,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胡鞍钢指出,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稳步提升,人均GDP达2.38万国际元,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2035年目标奠定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在粮食安全方面,中国农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2%,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总和,充分证明中国能够依靠自身养活14亿人口,驳斥了‘中国粮食危机论’。”胡鞍钢说道。
农业不仅是“基础之基础”,还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和食品加工业。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实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发展,2024年销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70%,并出口200万辆。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6.7%,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成长,显示出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在创新与绿色发展方面,数字经济成为亮点,5G用户超过10亿,占全球一半以上,带动电商、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持续增加,为“十五五”时期完成“碳达峰”目标奠定基础。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交通现代化水平已达世界领先,高铁运营里程达4.7万公里,高速公路突破20万公里,轨道交通和民航运输量快速增长,大幅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
胡鞍钢总结认为,“十四五”规划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推动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跃升。展望未来,“十五五”将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薛进军点评
会上,日本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访问教授薛进军强调,中国GDP总量、人均预期寿命、出口规模和绿色产业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了强大韧性和全球影响力。“未来应更加重视基础科学投入,推动自主创新,同时妥善应对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与社会挑战,缩小收入差距。”
高宇宁点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也从国际视角出发,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的重大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在共享发展方面,中国人均GDP已接近OECD门槛,使全球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并放弃寻求WTO发展中国家特殊地位与待遇,展示了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贡献世界发展。其次,在协调发展方面,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商品消费量甚至超过美国,展现出巨大潜力。第三,在创新发展方面,数字经济和庞大数据流量为人工智能、电商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等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第四,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碳达峰目标实现路径更加清晰。“最后,在开放发展方面,中国不仅是制造业和贸易大国为全世界供应产业,也在推动‘四大倡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