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落脚点,不仅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空间壁垒,更要在经济协同、治理创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社会融合中找到平衡点。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秉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村企合作、多元共创”的发展思路,从昔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落,蜕变为承载人们乡愁的“诗和远方”,正逐步建成兼具“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的田园生活度假社区,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新村民”激活产业动能,打造乡村生产之美
新村民的到来,为铁牛村的产业升级带来了无限动力。70多位常驻新村民以及300多位“候鸟”新村民,涵盖规划建造、文旅开发、艺术策划、生态农业等领域。新村民在地成立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铁牛村乡村振兴建设。他们带着专业知识与创新理念,与村集体携手改变传统农业格局,构建起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新乡村”。
在“丑美生态果园”,新村民团队带领老村民创新搭建起“组织方+种植方+技术方+销售方”的四方合作机制,村企联合体作为组织方协调资源,当地村民专注生态种植,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新村民企业负责销售与品牌运营。原本单一的柑橘园,如今升级为集有机种植、农事体验、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通过“两个替代”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全程实施生态绿色种植;开发出丑橘巧克力、丑橘果酒、丑橘蛋糕等深加工产品,让次果变精品;推出“柑爸柑妈”认养计划,城市消费者认养果树,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打通了城乡消费链路。“农场式林盘”的发展模式,让果园从“生产基地”变成“体验乐园”,带动村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生产之美”在产业融合与共同富裕中得到充分彰显。
“新规划”厚植生态底色,雕琢乡村生态之美
铁牛村坚持“最生态、最美学”的规划设计理念,创新打造“未来美好乡村公园社区”,把生态保护全面嵌入乡村发展肌理,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协同共进。
作为成都市首批农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化试点,铁牛村依循规划部署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将生活垃圾分类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通过“铁牛大讲堂”“零碳行动工具包”等形式,引导村民参与,配套建设分类设施与转运体系。探索环保酵素制作与生态种植模式,打造生态农场基地、采摘园,全部使用有机肥、液体肥浇灌,产品远销上海、广州等地。2024年,全村生活垃圾减量1%,可回收物回收提升51%。逐步形成了以“简易分类、生态处理、市场运营”为核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依托绿道环线,串联林盘、果园、鱼塘等要素,打造“青山绿道蓝网”的乡村生态格局。在水质优化领域,引入高活性生物酶技术发展生态养殖,既保护了水域环境,又提升了水产品品质,让生态蓝图转化为宜居宜业的乡村实景。
“新场景”注入生命活力,焕发乡村生命之美
铁牛村通过丰富新场景串联文化传承与治理创新,为乡村注入持续生长的生命力,让乡村兼具历史厚度与活力温度。在文化传承上,村子深挖西汉冶铁遗址的历史底蕴,原生性乡建艺人队伍传承着工匠精神,通过手工工坊、民艺展览等场景,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新村民也主动分享专业能力,花艺师带领老村民学习插花,让庭院多了创意景致,设计师指导用枯木改造家具、植物颜料绘制墙面,在美学教学中实现文化碰撞,让传统技艺焕新。
各类文化场景进一步凝聚共识,“丑美生活节、低碳生活节、阿柑周末营、自然教育课堂”等活动不仅吸引游客感受乡村文化,更让新老村民在共同参与中增强文化认同。乡村时装节上,大家携手设计服饰;“塘坞雅集”里,大家交流美学理念,文化的交流让乡村更有灵魂。
村里还成立乡村振兴议事会,吸纳“新村民代表”进入村两委,为治理带来多元视角。创新搭建的“铁牛夜话”和“铁牛大讲堂”平台,定期邀请研究者、新老村民代表等共同议事,在开放对话中提升村民社区参与意识,推动乡村治理更具活力。
铁牛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启示
人才双向赋能是驱动城乡融合的核心动力。既要吸引外部专业人才带着技术、资本与创意下乡,填补乡村发展的技能短板;也要激活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吸引返乡青年回流创业,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帮助原有村民转型为产业从业者。同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如提供居住支持、创业平台与就业指导服务,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人才生态。
资源价值多元转化是拓展城乡融合的关键路径。应深挖乡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潜力,不局限于传统农业开发,将果园、林盘转化为文旅体验场景,将闲置房屋改造为文创工坊或民宿,将农产品延伸出深加工文创产品。通过业态创新链接城乡消费需求,将乡村各类闲置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与价值转化,推动乡村“传统农业转化为新生态农业,传统风景转化为新消费场景”,最大化释放乡村资源价值。
“生态、生活、产业”协同是城乡融合可持续的前提。应坚持生态保护、人居改善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开展垃圾分类与环境整治,打造绿道、宜居新村等空间。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让良好生态成为宜居基础与产业亮点,形成“生态美、生活好、产业兴”的良好局面,契合和美乡村建设需求。
此外,还应构建新老村民共治,传统、现代文化共生的治理体系,搭建居民共商共治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让城乡融合成果惠及全体参与者,实现宜居宜业与和美共生的统一。(王丽华 杨恋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中共成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