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十四五”以来,我国涉农金融供给持续增长,覆盖“三农”的领域越发广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14.6%。下一步,如何推动涉农信贷增量提质,更好服务“三农”和乡村全面振兴?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
逐步完善信用体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场景创新等方式助力“三农”发展,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乡村地区的薄弱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金融面临着缺乏信息支撑等问题,个别金融机构出现不愿贷、不敢贷情况,严重制约着信贷投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尽快拓宽并升级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服务农村改革发展需要。
信用体系是提升涉农金融服务的基础,有助于推动金融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分行副行长韦庆锋表示,农村信用体系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辅以政府风险补偿和贴息政策,推动农村金融实现从被动放贷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使无形信用转变为有形资产,为农村发展提供相对低成本可持续的信贷资金支持,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农业从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目前,广西河池市的农村主体信用贷款余额比2017年增长了近1.5倍,利率下降约250个基点,金融要素投入薄弱的局面得到有效好转。
普惠金融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商业银行与“三农”距离近,在金融助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针对涉农领域信用记录少等痛点,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兰溪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产品未来预期收益进行估值,用于农户增信,从根本上缓解了农户融资不足的困境,有效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此外,还有不少银行全面实施整村授信,及时满足了农户“短、小、频、快”的资金需求。
信用体系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表示,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随着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小额融资需求已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在乡村创业和发展产业方面,盘活农村产权进行融资、依据县域特色产业开展供应链授信都是未来普惠金融的突围方向。此外,在人口老龄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普惠信贷需要在养老金融、绿色金融方面持续探索创新。
强化数字金融赋能
数字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为更好服务“三农”领域信贷需求,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服务下沉,更好惠及各类涉农客群。
目前,数字技术已经在县域经济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建设银行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户量身定制了手机应用“裕农通”APP,从测额、申请到支用、还款,农户在家动一动手指,即可在线实现全流程贷款。“裕农通”APP让手机化身“新农具”,真正做到了让农户容易贷款、快速贷款。截至今年9月末,建行重庆市分行“裕农通”APP累计注册用户6.16万户,发放贷款达35.11亿元。
建设银行副行长雷鸣表示,建行努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提升各领域数字化业务的支持能力。手机银行立足金融服务平台,持续优化服务旅程体验;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建设了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打造了基础应用能力体系,全面融入公司业务、个人业务、支付结算以及风险管理等领域,持续优化涉农金融等领域的服务。
“银行加强数字技术运用有助于提升乡村金融生态的活力。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打破现有乡村金融发展的瓶颈,激发乡村金融生态的活力。”汪雯羽表示,对于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加大数字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服务客户的范围,灵活的产品也更符合“三农”需求。
在数字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通过线上渠道提供,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自身成本,而且用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也较低。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青田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总经理刘芳认为,银行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农户资产数据、简化审批流程,有效提升涉农融资效率。此外,针对当前秋收秋种时期农机购置等环节存在的担保难题,江苏银行以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为抓手,推出全流程线上“农机e贷”,显著降低农机相关企业和购置主体的融资门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应进一步加大探索数字技术在乡村金融各领域的运用空间,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更好地提升金融服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银行要强化科技赋能,在涉农金融服务中可以依托卫星遥感等动态监测各类经营数据以降低对传统抵押物的依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客户识别能力等;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特色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做好定制化产品设计,开发符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的专属金融产品,如智慧农业贷款等;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的合作,从单点服务转向生态协同,构建“技术+金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共同推动“三农”发展。
优化金融供给机制
当前,各类银行机构服务“三农”已经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供给格局。今年6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优化完善金融供给机制。
在政策引导下,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供给,合力推动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3.1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涉农金融取得的长足进展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出台与实施。从中央提出、部门制定到地方实施,金融政策延伸到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随着普惠信贷供给扩大,最终将惠及更多主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莫秀根表示,各类银行机构应优化信贷结构,强化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面升级。
大型银行加快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信贷下沉县域乡村。“通过这几年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大型银行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探索出一条大行做普惠的有效路径,成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蒋剑平认为,大型银行在增加普惠信贷供给的同时,也要着力提升服务温度,积极延伸乡村基础设施服务。在扩大服务广度方面,新建网点布局在县域、城乡接合部或乡镇,努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将民生领域列入普惠金融的服务重点,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弱势领域。
中小银行是支农支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育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将惠及原来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中小银行应持续深化金融特色化服务,基于县域乡村的人员地缘关系,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加载特色化增值服务,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银行在深化金融服务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大中型银行发展战略清晰,普惠金融业务体系、管理体系相对成熟,未来的重点在于推进业务模式的升级与创新,提升涉农产业等领域的融资便利度。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管理体系仍有待完善,结合区域特点和自身特点,加快链接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差异化服务模式创新,依然是重要课题。”杨海平说。(本报记者 王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