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及9月份宏观经济数据。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71亿元,同比增长3.0%。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增长4.5%。从本次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来看,消费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钥匙所在。
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消费作为经济增长“压舱石”的作用正在愈发凸显。如何提振内需、促进消费更是成为了近年来政策的发力点。面对这一问题,理解作为消费主战场的零售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将能为提振消费提供新解题思路。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化和消费需求的变迁,消费者不再仅仅为“买得到”而满足,转而追求“买得好、买得值、体验佳”。这种需求侧的变化,正倒逼供给侧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近年来能够看到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中国零售业正加速从以地产和渠道为中心的旧范式中脱离,进化到一个以商品力、供应链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运营时代。
回溯零售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以解决“有无”问题为目标的“1.0供销社时代”,以卖场面积与物业红利驱动的“2.0地产扩张时代”。在前两个阶段,渠道和位置是决定性因素。而今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零售企业正从过去的“二房东”角色,转变为真正的“产品经理”和“服务专家”。从时间线上来说,零售正在进入3.0阶段。而零售3.0阶段的核心,是商业逻辑的根本性回归与重塑。
当前的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特色和性价比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比如以胖东来、小象超市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已经不再止步于销售渠道,而是深度介入上游,通过源头直采、建立自有品牌、与供应商深度合作等方式,打造差异化的、具有极致质价比的商品矩阵。这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也让零售商掌握了定义商品的主动权,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效率的不断优化。在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的推动下,“万物到家”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对零售商的供应链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正因此,零售3.0的竞争不再是门店数量的竞争,而是数字化供应链的竞争。企业通过算法预测、智能补货、供应链冷链技术和柔性履约体系,实现对库存、损耗和配送效率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在保证用户“分钟级”收货体验的同时,实现自身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近年来,以小象超市为代表的30分钟快送超市服务就是3.0的行业样本,通过全链路提效既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又提供高质价比商品,双重提升带动用户体验变得更好。
当然更大的变化,是服务体验的全面升级。线下门店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场所,而是融合了餐饮、社交、休闲等功能的体验空间。例如,近期社区超市快乐猴不断出圈,其主打“好货不贵,体验超值”,以现烤烘焙、烤鸡等商品,以及雨雪天气即时播报、赠送雨具等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社区超市热腾腾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的这种进化方向也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前不久,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提升消费活力。这也为以即时零售、社区超市等为代表的零售3.0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策的着力点,正是鼓励那些能够通过创新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多样化、差异化的商业模式,而这恰恰是零售3.0的核心要义。无论是发展首发经济,还是创新服务消费场景,都要求零售企业必须具备更强的商品开发、供应链整合与消费者洞察能力。
事实上,零售3.0的浪潮并非简单的模式创新,而是一场围绕消费者价值展开的全面变革。它标志着中国零售业正从粗放的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的运营驱动。通过对商品、供应链和服务的持续打磨,新一代零售企业正在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为支点,为提振消费市场、激发内需潜力打开了充满想象力的新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顺应创新驱动的行业进化,不仅将能够促进市场良性发展,更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