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我国假期旅游持续升温,成为观察消费市场活力与社会精神变迁的重要窗口。今年,国庆节与中秋节“撞了个满怀”,各地发布系列文旅商体融合产品,出台系列惠民便民服务举措,推出涵盖旅游全链条的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百姓出游热情高涨。去哪儿数据显示,四川九寨沟、新疆布尔津等县城成为秋景“天花板”;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湖州、南通、桂林、扬州等成为游客们探访的热门城市。各地假日经济的蓬勃气象,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2025年10月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古街景区,民间艺人向游客展示非遗吐火民俗表演。(黄政伟摄/光明图片)
当假期旅游成为生活方式的表达,其自身也呈现出多样化、虚拟化、数字化等新特征。这些特征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消费增长注入新动能、为游客体验开辟新维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实现各种平衡与协调的挑战。
沉浸式体验让旅游摆脱了“走马观花”的桎梏。根据《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85.5%的游客体验过剧本杀、密室逃脱、换装体验等沉浸式旅游活动。这意味着旅游正从视觉观赏转向情感共鸣,游客在参与中深化体验、释放消费意愿,倒逼文旅企业延伸产业链、创新服务模式。然而,一味追逐新奇娱乐可能让景区陷入“重商业轻文化”怪圈,既削弱了旅游本应承载的文化教育价值,也可能因体验成本攀升而加剧消费分层,让部分游客望而却步。
数字化深度参与提升了旅游消费效率与精准度。智能导览、数字门票、算法推荐等技术能让游客自主规划行程,帮助企业应用数据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旅游服务,推动文旅产业向精细化管理升级。但“算法茧房”也随之而来,过度依赖算法可能让游客失去自主探索的乐趣,降低偶然发现和沉浸感。部分对数字技术不熟悉的群体,可能因数字产品使用门槛被边缘化,形成新的旅游体验鸿沟。
行为符号化让旅游承载了更多社交与心理价值。游客通过打卡网红景点、分享短视频等方式,将旅游行为转化为展示个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这使旅游不仅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还承载着心理价值和社交意义,带动文创产品及衍生品消费增长。利好之处在于增强游客社交互动和心理满足,为企业创造机会。可当旅游变为“为打卡而打卡”的行为,游客也可能在追逐社交符号的过程中错失深度体验的机会。
假期旅游的多重特征,决定了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绝非简单的“人数叠加”,而是要在创新与平衡中形成持续增长的消费动力。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兼顾经济效益、文化价值的高质量旅游生态,让假期旅游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激发文化活力的双重引擎。
2025年10月4日,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犁桥水镇,打铁花精彩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储成胜摄/光明图片)
政策端需做好顶层设计与资源调配。通过建设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旅游评价体系和文化保护机制等,实现旅游创新体验与文化教育价值平衡,避免旅游资源过度商业化或教育化倾向。针对中小城市、乡村旅游和非热门景区出台扶持政策,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合理的政策引导可以激发更多消费潜力,通过制度约束保障旅游质量,为居民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休闲选择,进一步拉动假期经济增长,发挥假期旅游对消费升级的引领作用。
产业端需推动创新与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企业在丰富娱乐、虚拟化和数字化体验的基础上,深挖地方文化、历史故事和教育元素,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通过产品差异化、服务定制化和沉浸式设计,提高游客参与度和消费粘性,使旅游不仅满足休闲娱乐需求,更成为精神共鸣和生活方式表达的平台。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链条能带动相关文创、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双重效益,增强游客忠诚度和复购意愿,为假期旅游持续拉动消费提供支撑。
科技端需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在数智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引导旅游企业兼顾效率提升与游客体验公平性。既合理运用算法和个性化推荐提升服务效率,也保留游客偶然发现和自主探索的空间。既通过智能导览、在线预订等方式提高便利性,也兼顾文化体验与自主选择,确保技术成为辅助游客体验的工具,而非限制其自由的因素。科技赋能不仅提高消费效率,也能激发游客多样化需求,促进消费增长与旅游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体验价值双赢。
消费端需树立理性消费和旅游观念。线上线下宣传齐头并进,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旅游观念,重视深度体验和文化内涵,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依赖网红打卡。发挥媒体、行业平台和社群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评价体系、推荐内容和互动活动,帮助游客合理规划行程、选择高质量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消费体验和满意度。健康的消费理念不仅能推动个人体验升级,还能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侧优化,使假期旅游真正成为拉动消费、引领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潘婷 黄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