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边工作,边旅居,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远程办公、灵活生活为特征的数字游民规模逐渐扩大。“数字游民”是指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不需要办公室等固定工作场所,通过互联网即可完成工作并获得收入的群体。近年来,四川成都温江区根据乡村发展现实需求,打造了全省首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以“乡建合伙”的形式,通过引进外力、外脑、外资(社会资源),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合伙人”形式,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通过盘活乡村资源和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成都温江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温江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较为明显,土地、房屋闲置较为突出,常住人口大多为农业、花木编艺从业者。与此同时,温江区的川派盆景、川西林盘资源,农旅文创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很多村保留了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植物编艺等文化技术资源。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农旅项目经营,持续拓宽发展路径,多元化盘活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房屋、生态资源、基础设施等乡村资源资产,实现乡村资源变资产。以“村集体+主理人+投资方”抱团发展模式,寿安镇招募乡村“首席运营官”2名,在岷江村、天星村等开展整村运营,帮助链接投资方合作共建留灯营地、编艺游学基地等产业项目。
《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合伙人’制度引进新知青、艺术家、跨界精英、创新创业等各类急需人才和团队”“促进‘合伙人’与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温江区寿安镇通过定向招引项目投资合伙人,吸引30余名投资者成为项目投资合伙人,以“艺术家驻村”“创客林盘”等方式招引产业人才。如今,早期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逐渐迈向帐篷露营地和农田生产景观一体化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提高。
以新型集体经济为支点,全面推动城乡融合
引进外脑、外力、外资(社会资源),探索城乡融合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与泰国清迈的“Alt_Chiangmai”社区、浙江杭州青山村所锚定的市场一致,成都温江区偏向数字游民的居住、生活市场,围绕其关于乡村场景的向往、低生活成本和便利的公共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可及性)等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需求,优化乡村的场景与基础设施。以引进外脑的形式,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明确“林盘+创客”发展思路,探索主理人、农创客、新农人、智囊团等四类群体的人才引入。探索与科研高校、国有企业、运营公司等主体的多种合作模式,不断延伸链条长度、拓展链条深度。
探索共建、共营、共富的城乡融合新形态。例如,温江区寿安镇设立院落自治协会,搭建“院坝会”“茶铺议事”等协商平台,推动群众全程参与设计、建设与管理。通过开展“美丽院落”“最美农户”等评选,增强群众建设家园、维护家园的意识和行动。通过组建片区综合党委、联合组建资源资产联营公司、联合编制产业规划、联合进行招商引资、联合创建和做强品牌、联合培育招引人才、联合优化治理体系等,形成组织联建共强、资源联用共享、产业联营共兴、品牌联创共荣、骨干联引共育、治理联抓共担的“六联六共”局面。
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启示
厘清城乡需求与资源条件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厘清城乡的需求与资源条件,依据区域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制定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分类施策,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需要有机地融入产业体系,做好外接市场,内粘农户的“粘合剂”作用,结合乡村的禀赋特征,做好、做精已有的产业,切实统筹区域内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多种方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人才引进与培育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人才引进可以填补乡村在产业、治理、服务创新方面的人才缺失,比如引入技术类人才可以带动本地的农业生产向全产业链发展,引入规划类人才可以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并发挥其价值。本土的人才培育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的“造血”能力。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融合,更是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的融合,需要专业人才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体制机制创新是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主要动力。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打破要素流动壁垒、释放要素价值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制度重构、优化流程和破除障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缺乏、土地房屋闲置、资金低效利用等问题。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充分赋权,明确和适当扩大农村集体经济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权范围,提高运营效率;对非农建设用地赋权,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用活农村资源,在资金引进和配套方面,放松增信和担保的条件,解决村集体存在正规“融资难”问题。促使治理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更健全。
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对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等关键资源,明确产权归属,让所有者、经营者清晰知晓自身权利边界,愿意长期投入和改良资源。对城乡融合中的合作项目,明确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产权份额,可避免后续因利益归属纠纷导致项目停滞,保障项目长期稳定运营。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农户租金+分红”等分配模式,让农民既能获得稳定收入,又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形成内生的“自我造血”能力。
(康姣姣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