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7日,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期间,“两用技术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四川绵阳隆重举办。论坛由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联合主办,绵阳科技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以“推动两用技术创新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动能”为核心,吸引了全国近两百位政府部门代表、国防科技领域企业负责人、高校科研团队及民用科技企业高管参会。
论坛以“政策解读-技术分享-实践案例-问题研讨”为脉络,围绕两用技术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展开全方位、多层次交流探讨,为两用技术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绘制路径、凝聚共识。
聚焦战略定位:明确两用技术核心价值
论坛开篇,多方代表从国家战略、区域实践、行业发展等维度,深入阐释两用技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让参会者对该领域战略意义形成更深刻认知。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两用技术兼具军工领域的技术严谨性与民用市场的广阔兼容性,是打通“科技强”与“产业强”的重要纽带。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秘书长张军指出,两用技术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从“技术同源性、价值同向性、产业同根性、路径同步性”可看出其融合潜力,商业航天、5G与AI的军民用深度应用就是典型成果。
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小冬表示,作为国家国防科工局授牌布局在四川省的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中心在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着力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将加强与地方、企业、协会、科研机构、高校各方对接,共同探索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
绵阳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智表示,绵阳肩负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使命,已探索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发展”的改革路径。未来,绵阳将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从研发补贴、成果对接、场地支持、人才引育等维度,为两用技术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前沿技术解读:解锁跨界融合新方向
权威报告环节,行业专家以具体领域为切入点,结合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案例,深入剖析两用技术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方向,为参会者带来前沿视野与创新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以“中国火箭与航天”为主题,重点解析了嫦娥探月工程的重点难点,展望了未来深空探测的发展方向。他表示,在商业航天领域,技术民用化成为重要趋势。随着技术成熟,火箭回收、低轨卫星星座、航天材料等技术逐步向民用领域延伸,成为拉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案例分享:提供可复制的转化经验
企业主题演讲则从实践案例角度,从管理模式、技术路径、市场策略等维度,为广大企业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两用技术转化参考样本。来自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设计院院长刘康,中电科集团九所副总工程师杨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化绿色精确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杨浩秦,星瀚时空航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 CTO 谢保国,北京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同仲等专家分享了两用技术转化经验,提供了实践参考。
痛点研讨:凝聚双向赋能共识
论坛压轴的对话环节,以“军民融合战略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路径”为主题,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代表共同直面行业痛点,探讨解决方案,现场思想碰撞热烈。
对话由北京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郭云涛主持,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主任助理张敬敏,中建长江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粟向民,四川天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秦辉作为嘉宾,参与了讨论。
对话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一是如何平衡技术开放与安全保密,嘉宾们提出从应用场景和方向权衡,做好保密措施;二是如何构建高效的军转民与民参军双向转化机制,嘉宾们结合建筑行业案例给出思考;三是全球技术竞争与地缘政治背景下,如何制定前瞻性国家战略与伦理规则,嘉宾们强调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民用领域加强合作。
精彩展览:勾勒融合创新新图景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科博会设置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展览,共设3个主题馆,有235家科研院所及企业参展,展示1000余件展品(含50余件首展)。
展会上,由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组织的两用技术融合展区备受瞩目。该展区集中展示了多家国防科技企业及相关高校的科技成果,其中HH-100国产大型无人运输机等创新装备成为焦点。同期展出的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成果展区,重点呈现了低空安防、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最新突破,彰显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效。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既是对国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军民融合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科博会“赋能产业创新”定位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两用技术应用场景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