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在北京“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期间成功举办“全光运力·毫秒用算”论坛,在此次论坛上,中国信通院正式发布“全光运力·毫秒用算”的三大成果。这为全光运力创新与毫秒用算落地提供了路线图,开启算力网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算力“主动脉”与极具价值的三大成果
当AI大模型迈入落地普及时代,当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全连接、数据实时传”,当远程医疗要求“影像零延迟、诊断高精度”……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在持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AI和信息通信网络加速开展双向赋能。
必须要看到的是,光通信网络早已超越传输管道的传统定位,成为串联算力要素、激活数据价值的“主动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赵策就在论坛上指出,统筹全光运力建设是促进算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
这一判断的背后,是AI时代对网络的极致需求。如,大模型训练需海量数据实时交互,工业AI控制要求微秒级响应,云游戏、元宇宙依赖毫秒级时延保障……而光通信网络的种种优势特性,恰好与这些需求精准匹配。
早在2023年六部门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就明确要求“城区重要算力基础设施间时延不高于1ms”。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要“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这些政策导向进一步印证:光通信网络已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而AI与光通信的双向赋能,更是我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中国信通院此次发布的三大“全光运力・毫秒用算”成果,正是瞄准这一核心任务的精准发力,从评估、研究、标准等不同维度构建了算力网络发展的完善体系,具有极高的价值、重要的意义。
以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发布的《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评估报告(2025年)》为例,价值在于为算力网络装上了“度量衡”。这份报告系统化提出算力网络运载力评估体系2.0,并基于该体系对我国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算力网络运载力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数据涵盖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载力关键指标。
具体来看,该报告优化了算力接入网络能力相关评估指标,完善形成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评估体系2.0,共包含8个关键评估指数,涵盖枢纽间5ms/20ms时延圈、枢纽间直连光缆、枢纽间光层直达链路带宽、枢纽间IP层直连带宽及带宽利用率、高速光传输网络端口数量、1ms时延圈、综合接入点OTN覆盖率、重要站点全光交叉部署率。进而,实现了算力运载力的可量化、可对比、可优化。这让算力网络建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是推动算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AI时代高品质全光算力专线研究报告(2025年)》的突破意义,在于明确了面向AI场景的专线技术要求与建设规范。AI时代的算力需求已不再是通用化——大模型训练需要高带宽、低抖动的专线保障数据传输稳定性,工业AI控制需要高可靠、低时延的专线确保生产安全,而传统的通用专线难以满足这些差异化需求。该报告深度剖析了AI业务的专线需求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全光算力专线解决方案,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价值的双赢。
《算力网络时延圈监测技术要求》的落地,在于为算力基础设施装上了“安全阀”。《算力网络时延圈监测技术要求》这一团体标准,统一了算力网络时延圈的监测方法和评估要求。针对城市时延圈评估,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要求任意两个算力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时延小于或等于1ms;二是要求重点应用场所或运营商综合接入点接入至少一个算力中心的时延小于或等于1ms。
此外,团标也系统性地构建了光传送层、以太网/IP层、应用层三层网络时延监测体系,规范了在算间互联和算力接入场景下三个层次的时延监测技术及指标要求。这种标准先行的做法,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避免了各自为战的标准乱象,保障了政策落地的有效性。
协同共生:生态的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三项成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完善体系。这种统一性的思维,正是中国信通院作为产业纽带与智库的价值体现,也为全光运力创新指明了方向——只有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协同,才能真正打通毫秒用算通道,支撑算力应用创新。
全光运力的创新与毫秒用算的落地,绝非某一家机构或企业能够独立完成。在算力网络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科研机构的技术攻关、运营商的网络建设、互联网企业的应用探索、设备商的解决方案供给等,缺一不可。而中国信通院在工信部的指导下,正以平台型组织的定位,成为串联起整个产业链的“主线”,推动形成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
同时,中国信通院持续发布算力网络运转指数评估报告、算力时代全光网架构和行业专线应用等专题报告,为产业发展提供“共同语言”。其还在推进国家算力枢纽的两级时延圈建设……种种举措不仅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更搭建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让产业各方能够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信通院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产业链各方也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运营商作为网络建设与算力服务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正在持续深化高品质全光运力建设。中国联通发布的算力智联网AINet,实现城市内高品质毫秒用算;中国移动推进的九州算力光网升级,让算力资源更易获取;中国电信提出的光云智融合战略,将重构算力服务的形态……
互联网企业是全光运力的“应用者”,比如腾讯云的星脉3.0网络,就在用实际需求推动网络技术迭代。设备商是全光运力的“赋能者”,华为的AI-OTN端到端产品,匹配中国信通院提出的毫秒用算建网理念,为全光运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能够看到,这些角色各有侧重,但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全光算力生态。当然,要想形成澎湃的产业力量,仍需进一步强化协同。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算力孤岛现象,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难以互联互通,不同企业的技术标准难以兼容……
这些问题,都需要以中国信通院为核心的“主线”进一步整合资源。正如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海懿在论坛上解读成果时提到的,要带动产业各方聚焦畅通城域毫秒用算通道,优化网络端到端连接能力,支撑算力应用创新,强化光网络对行业数智化转型的赋能作用。
未来,随着AI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全光运力与毫秒用算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在中国信通院的协调引领下,若能持续整合各省市主管部门的政策资源、运营企业的网络资源、产业各界的技术资源等,必能畅通城域毫秒用算通道,让算力资源真正随取随用。
当全光运力成为数字经济的“主动脉”,当毫秒用算成为产业升级的“新标配”,我国数字经济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