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推开戚墅堰街道花苑社区五益新村的单元门,曾经蛛网般的“飞线”不见了踪影,楼道口新设的集中充电桩前,居民正有序为电动车充电。这一变化,源于江苏常州戚墅堰街道正在全域推进的“三无”网格创建行动——无飞线充电、无乱停乱放、无私搭乱建。
治理升级:从“整治”到“创建”的系统性变革
戚墅堰街道作为常州经开区老城厢的代表,既有深厚的工业底蕴,也面临城中村密集、基础设施老化等治理难题。2025年初,街道在总结历年环境整治经验的基础上,出台《戚墅堰街道“三无”网格创建行动方案》,将治理重心从“问题整改”转向“标准创建”,以网格为单元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精细化。
“过去整治是‘运动式’,容易反弹。现在把标准明确到每个网格,责任落实到人,目标是2026年7月实现100%网格达标。”街道综安办副主任刘利强介绍。
在示范创建阶段,街道选取花苑社区第三网格、河苑社区第四网格等作为标杆。河苑社区网格员吴波表示:“我们网格有8个小区,飞线充电问题突出。通过摸排,分类推进充电桩建设,不具备安装条件的统一布线,现在九成以上住户已规范充电。”
破解“飞线充电”:疏堵结合的安全革命
“飞线充电”是老旧小区治理的“硬骨头”。戚墅堰街道采取“三类施策”:已建充电桩区域强制规范、具备条件区域应建尽建、不具备条件区域统一布线。在花溪社区工房十四区,街道建管办联合第三方施工队,为平矮房屋统一安装明管明盒充电装置。“材料居民出,施工街道管,既安全又公平。”社区居民曹春喜说。
在站北社区,网格员张鹏震展示了一组数据:通过“敲门行动”和充电桩增建,该社区飞线充电现象减少超80%。针对高层住宅,街道要求居民穿管固定线路,对拒不整改者依法剪除。“一开始有抵触,但看到火灾案例后,大家逐渐理解。”东方社区志愿者范丽华表示。
整治“乱停乱放”:空间再生的秩序之战
乱停乱放不仅影响市容,更堵塞生命通道。街道通过“科学施划+集中整治+常态管控”组合拳,释放停车资源。在圩墩社区梅港新村,利用宅间闲置绿地新增277个机动车位;“墙到墙”停车行动在延陵东路、河苑路规范车辆200余辆。
“非机动车整治是难点中的难点。”戚大街社区网格员薛毅峰说。街道在七院、菜场等重点区域安排专人值守,对无主车辆进行集中规整。志愿者李军回忆:“有一次为挪一辆占道三轮车,我们找了5个邻居帮忙。现在大家自觉多了。”
清零“私搭乱建”:公共空间的温情收复
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更是安全隐患。街道建立“即查即拆”机制,对新增违建零容忍,存量违建有序消减。在城乡环境大整治中,累计拆除违建38处,腾退空间412平方米。
河苑社区一处违建棚屋已存在十余年,用于堆放杂物。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最终主人主动配合拆除。“虽然少了存储空间,但楼道亮堂了,邻居关系也更和谐。”业主说。整治中,街道坚持“先告知、后拆除”,注重政策解释,避免矛盾激化。
志愿赋能:全民共治的生动实践
治理能否长效,关键在群众参与。2025年7月,街道启动城乡环境大整治志愿者招募计划,20名志愿者分片包干7个社区,负责巡查环境卫生、市容管理、安全隐患等事项。
“我每天巡逻两小时,看到飞线充电、垃圾堆积就拍照上传。”花溪社区志愿者刘锡华自豪地说。街道政工办推出“智慧志愿”积分系统,志愿者可通过服务兑换奖励。河苑社区志愿者张春生说:“以前觉得治理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我们也能出力。”
黑木桥、牌楼巷、工房十四区等9个城中村是整治重点。街道通过“网格化+清单化”管理,累计清理垃圾25.1吨、整改基础设施28项、清除小广告80余处。
“巷子窄得消防车进不来,现在放心多了。”黑木桥居民裴春海指着新增的9处消防灭火设施说。在牌楼巷,街道还增设了便民晾衣架、修复破损井盖。河苑社区利用闲置地块打造了“知耕农场”,将2000平方米荒地变为共享菜园。
长效机制:从“创建推动”到“常态维护”
整治易,维护难。街道以“门前三包”为基础,推动物业、业委会、志愿者形成共治闭环。各社区建立“日常巡查+动态整改”机制,问题发现后通过手机端直报综安办平台,简单问题当日处理,复杂问题转专职网格员跟进。
“现在网格员每天走街串巷,居民也习惯‘随手拍’上报问题。”圩墩社区党总支书记费颖说。
百姓口碑:治理成效的最终标尺
治理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花苑社区居民丁建平表示,小区新增的充电桩每月电费仅20元,比飞线充电更划算更安全。
佳福楼外立面焕新工程成为当地热议话题。居民黄六珍说:“大楼亮化后,晚上散步都觉得亮堂。”而工房十四区的老人赵秀珍则对公厕改造点赞:“以前绕道走,现在干净得像宾馆。”
戚墅堰街道的“三无”网格创建,是一次治理理念的升级。通过网格化赋能、志愿者动员、标准引领,老工业区正褪去“脏乱旧”的刻板印象,展现“净美新”的生机。正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吴立峰所说:“治理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让老百姓推开窗,能感受到变化。”
民生改善:从环境到生活的全面提升
环境整治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在戚墅堰街道,随着“三无”网格创建的深入推进,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花溪社区,原本脏乱差的背街小巷经过整治,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文化巷”,路边增设了休闲长椅和绿化盆景,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以前这里又脏又乱,大家都不愿意来,现在成了我们社区的‘客厅’。”居民刘阿姨高兴地说。
近年来,街道还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对辖区公厕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新建的公厕不仅干净卫生,还增加了无障碍设施、母婴室等,体现了人文关怀。“公厕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公厕改造,提升整个街道的文明形象。”街道综安办副主任刘利强表示。
共建共享: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戚墅堰街道的“三无”网格创建,不仅仅是一场环境整治行动,更是一次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通过网格化治理、志愿者参与、科技赋能等多种手段,街道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各社区,居民议事会成为解决社区问题的重要平台。社区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多方参与,共同商讨社区重大事项。“通过居民议事会,我们能够听到最真实的民意,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最近‘戚彩邻里’项目的推进工作。”花溪社区党总支书记肖慧玲说。
随着“三无”网格创建的深入推进,戚墅堰街道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环境变好了,生活更方便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这是许多居民的共同感受。
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三无”网格创建,推动治理工作从“达标”向“示范”升级。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治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将积极探索智慧治理新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