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天府粮仓”根基,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构建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近年来,四川省彭州市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政治责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聚焦“粮油+蔬菜、川芎、大蒜、食用菌、冷水鱼”的“1+5”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数字赋能、种业振兴、智能加工、三产融合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以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了宝贵的彭州实践。
一、夯实产前“数字地基”,智慧农业重塑生产新范式
保障“天府粮仓”的丰盈稳固,提升粮食和蔬菜等核心产品的生产能力是基础。彭州市将数字技术深度植入农业生产前端,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1.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数字化管理双管齐下
彭州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有序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全域高标准建设行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36万亩。在此基础上,创新应用5G、北斗导航、遥感技术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例如,引进中国电信、中联智慧农业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重点打造了“区块链+莴笋”“川芎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等6个智慧农业示范新场景,使全市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达到了60%。这意味着农业生产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进入了“知天而作”的智慧新阶段,有效稳定和提升了粮菜产能。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56.85万亩,产量26万吨,位居成都市第三;水稻种植面积32.69万亩,位居成都市首位;蔬菜(含复种)面积稳定在82万亩以上,产量超235万吨,稳定供应了成都市40% 的果蔬需求。
2.科技赋能“菜篮子”保供与质量安全
彭州聚焦蔬菜产业,围绕莴笋、大蒜等优势品种,指导国有平台公司实行 “六统一”模式(生产标准、技术服务、生资供应、产品包装、品牌销售、质量检测),建设绿色优质“菜篮子”保供基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可监管。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质量安全数据的动态采集,确保了“天府粮仓”出产的每一份农产品都安全、优质、可靠,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安全感。
二、做强种业“创新芯片”,科技自立自强构筑产业核心优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天府粮仓”源头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彭州市将种业创新置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位置,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高地,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
1.打造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
彭州市以建设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基地为载体,充分整合各级财政资金1亿元,先后投资建成了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和天府蔬菜种苗繁育中心。这些平台集聚了顶尖的科研资源,重点招引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10余家国家级种业创新载体入驻,累计搭建成都市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6个。更柔性引进了包括15名研究员以上专家在内的40余名高层次人才,并建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为首的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形成了强大的科研攻关合力。
2.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彭州市每年安排本级财政资金800万元,高效能运行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联合省农科院、中化现代农业等6家机构及企业,聚焦蔬菜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尾菜无害化处理等关键课题进行攻关,累计取得重要研发成果,成功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5个。同时,通过连续举办5届成都种业博览会,打造了200余亩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0余项,构建了“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种业企业+经营主体”的高效成果转化机制,确保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迅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畅通供应链“数字血管”,智慧物流提升产业运行效率
现代化的“天府粮仓”不仅要求产得出、产得好,更要运得快、卖得畅。彭州市依托其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以数字化手段重塑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贯通城乡、联接世界的绿色食品贸易枢纽。
1.建设数字化农产品流通枢纽
彭州市全力推动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数字化升级,重点实施进口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新建电商采配中心、云仓冷链物流中心、数字化统一结算平台,打造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数字经济新引擎。同时,启动彭州市农产品集散中心及物流仓储基地建设,力争2026年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彭州市果蔬年交易量将显著提升,交易额预计可达约700亿元,将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
2.提升农产品加工智能化水平
在加工环节,彭州市鼓励和支持精深加工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扩产增量。全力争取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落户,支持像润兆渔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样的企业挂牌上市,鼓励民福记、广乐等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企业112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9家,力争将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在三年内提升到3:1。润兆渔业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现代化鲟鱼养殖和加工基地,其鱼子酱年产量达55吨,出口40余吨,畅销全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是科技赋能农产品增值、走向国际市场的典范。
四、拓展价值链“融合业态”,科技赋能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彭州市不仅关注农业生产本身,更注重通过科技创新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天府粮仓”释放出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科技+文旅,培育乡村新业态
以国家级AAA级景区天府蔬博园为载体,彭州积极培育“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体验”等多元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乡伴文旅蔬香理想村、竹瓦农旅文创小镇等农商文旅体融合项目建设。这些项目融合了现代科技展示、沉浸式体验、生态观光等功能,运用VR/AR、线上直播等技术手段,打造了吸引城市消费者的乡村生活新场景,极大地提升了“西部菜都”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了农业的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非农价值。
2.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共享科技发展红利。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彭州市注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民能够分享科技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增值收益。通过推广土地流转、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构建“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例如,在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跨区域合作中,创新“标准支撑+孵化服务+融合提升”机制,成立联合管理主体和一体化运营平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也让参与其中的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5年上半年,彭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913元,同比增长6.5%。
五、启示与思考:科技铸就“天府粮仓”的硬核竞争力
彭州的实践生动表明,“天府粮仓”的建设绝非传统的耕作的简单重复,而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通过注入强大的“科技芯”,古老的农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彭州市以数字技术为笔,以良田沃土为卷,绘就了一幅科技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为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提供了科技引领、三产融合、城乡共富的彭州样板。这条路子,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拓宽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是建设现代“天府粮仓”的第一动力。必须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力度,搭建高能级研发平台,吸引高端人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在种业、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实现突破,牢牢掌握农业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推动全链条数字化升级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关键路径。要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链条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建设智慧农田、智慧农场、智慧园区、智慧市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降本增效,赋能增值。
三是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让更多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
四是拓展农业多元价值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要依托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村融合、产城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彭青,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