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十四五”期间创新已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站上创新制高点
海上,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我国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陆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十四五”以来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我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以新能源创新科技为例:在中国,2024年几乎每卖出2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就有一辆用上了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而在全球范围内,2024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37.9%,2017年至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8年排名全球第一。
这得益于宁德时代围绕材料、结构、极限制造和商业模式四大创新体系的不懈努力。目前,宁德时代在全球多地设立了6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其中21C创新实验室已成为全球能源存储转化前沿技术的研发高地。2024全年,该企业研发总投入186亿元。
近年来,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越来越多像宁德时代一样的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鸿蒙操作系统首次“亮相”电脑端,中国国产操作系统实现关键性拓展;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模型Qwen3创下开源模型性能多个新高;人形机器人运动赛场上,多家民企开发的人形机器人“跑”出自己的创新姿态……多个前沿行业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
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从支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组织科技创新提供了法治保障,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法治保障之外,政策引导也在加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加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各部门各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健康有序的创新生态。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科技成果不断走进千家万户,惠及大民生: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国产脑起搏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当前,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打造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双向赋能”。(本报记者 于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