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近日,由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清华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据与治理专业委员会、光明网共同协办的“数据大讲堂”在清华大学举办,众多专家学者受邀参会并分享数据实践、探讨理论创新,促进数据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助力全面高质量发展。
光明网讯(记者 刘晗旭)近日,清华数据大讲堂第11讲成功举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工商联主席范渊担任主讲嘉宾。范渊以“AI时代下数据既要保护又要利用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浪潮下数据安全与流通的新范式、新路径。
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工商联主席 范渊
范渊从人工智能正重塑网络与数据安全攻防平衡的角度切入,提出AI将重构安全运营及安全防御,大模型与智能体结合正重塑网络安全格局——安全平台由“信息聚合”升级为“自主思考”的安全大脑。同时,面对数据要素化带来的大规模、高通量流通需求,范渊强调安全必须从静态防护走向动态、场景化管控。他用“数据冷链”类比涉敏数据的可信流通:通过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等技术,让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实现普惠体验。针对“不敢共享、不愿共享、不会流通”三大痛点,范渊给出“三位一体”解题方案:技术上以可信执行环境(TEE)、多方安全计算(MPC)、联邦学习构建可信底座;制度上通过数据分类分级、合规审计建立信任;市场上以场景化应用牵引高价值流通。
范渊指出,集中式的隐私计算性能接近明文计算,但需要可信第三方;分布式的隐私计算则不需要第三方,但性能消耗较大。可信执行环境作为集中式隐私计算的代表,范渊将其比喻为“CPU中的国中国”,通过硬件级隔离保障安全。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数字农业服务商通过可信执行环境,利用多个农场的种植数据训练最佳生长模型,既保护了各农场的数据隐私,又实现了数据价值共享。
此外,范渊还着重探讨了大模型的风险挑战与安全威胁,面对大模型生命周期风险,提出“四横(技术-管理-流程-组织)×四纵(战略-标准-审计-改进)”治理框架,覆盖数据准备、训练部署、运行应用全环节。“‘以AI治理AI、以AI对抗AI’是安全新阶段的必由之路,AI的发展必须锚定安全坐标、恪守向善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凝聚合力、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