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郭红星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不仅要重塑城乡空间结构,更要全方位推动城乡经济、治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协同演进。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以承载着三百余年酿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郫县豆瓣为重点,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要素流,探索了一条以产业融合赋能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凭借其深厚的传统工艺底蕴,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升级。坚守“晴天晒、雨天盖、白天翻、夜晚露”这一自然发酵工艺精髓,同时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郫都区郫县豆瓣2024年销量超过1亿瓶,并于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培育名单。
位于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的郫县豆瓣龙头生产企业——四川省丹丹郫县豆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间生产工厂,工人在操作翻晒机翻晒半成品豆瓣酱。新华社记者沈伯韩 摄
从“调味品”蜕变为城乡融合新动能
郫都区通过全链条整合与集群化发展,有力助推了豆瓣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产业链上游,构建“公司+外地种植基地+当地精深加工”的原料供应体系,既充分利用了适宜微生物发酵的优质气候条件,又破解了郫都区辣椒种植面积有限、种植区域分散的难题。目前,制作郫县豆瓣每年所需的50余万吨辣椒原料基本来自成都以外。在产业链下游,从单一豆瓣产品向复合调味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多领域拓展,同时建设豆瓣博物馆、川菜博览馆,开发工业旅游线路,形成“工业+文旅”“美食+研学”新业态。在集群化发展方面,中国川菜产业城作为全国首个以地方菜系命名的产业化园区,集聚了丹丹、杨国福、天味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原料加工、食品制造到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生态链。郫县豆瓣产业2024年产量突破80万吨,占据全国市场份额85%以上。
郫县豆瓣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郫都区郫县豆瓣产业直接解决就业1万余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5000余人。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万元,城乡收入比仅为1.61,比全国城乡收入比最低的黑龙江还要低0.24。
位于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的郫县豆瓣龙头生产企业——四川省丹丹郫县豆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间生产工厂,工人在操作翻晒机翻晒半成品豆瓣酱。新华社记者沈伯韩 摄
以产业融合全面推动城乡融合的郫都实践
构建“外地种植—当地加工—全域销售”的空间布局。原料基地分布于外地,加工基地集中于本地,文旅节点覆盖全域,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空间新格局。为支撑该体系,郫都区规划布局了以“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5个中心村、100个新型社区”为主体的网络化城乡空间结构,持续推动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探索以原址腾退、空间置换和指标漂移为特征的宅基地退出和盘活“村村挂钩”模式,探索“国企+村集体+社会企业”的资本吸引模式,创办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实施“大师驻村”制度等,促进城乡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转。
持续发挥治理中的党建引领作用。推行“产业村长”制度,通过组建农产品供应链协会党支部、农产品供应链协会及企业等方式,提升产业融合效能。根据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不同需求,聘任领军型专家、经营型能人及技术型人才,初步构建“1个产业+1名专家+N名产业村长”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不断优化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统筹联动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志愿者及社区内部多方资源,努力破解社会工作中“小马拉大车”问题。
围绕郫县豆瓣打造共同文化记忆。围绕“质量强区、品牌兴区”战略,深入推进品牌提升计划。通过建设豆瓣博物馆、举办中国川菜博览会、推动非遗技艺进社区等活动,构建起城乡间基于共同文化记忆的情感纽带。城市消费者因味道记住乡村,乡村生产者因文化赢得尊重,城乡文化从割裂迈向融合。
构建多元化利益共享体系。在农户参与方面,进一步创新农户参与产业链的多元模式,包括土地流转、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途径,确保农民稳定分享产业红利。在企业与农户合作方面,郫都豆瓣企业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收购+溢价返还”等,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在收益分配方面,郫县豆瓣产业注重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户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例如,安德天府水源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万余元,比郫都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7.98%。
产业收益反哺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推广农业共营制、集体联营制、多村合作、整镇组团、跨镇抱团等发展模式,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打造出一批兼具川西风貌与现代功能的特色村庄,促进了“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的良性循环。
以产业融合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启示
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是全面推动城乡融合的前提条件。应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禀赋,聚焦具有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主导产业,避免盲目跟风。通过科技创新与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向高端化延伸、工业向高端化拓展、服务业向高端化转型,构建“一产奠基、二产带动、三产赋能”的融合发展格局。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应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功能布局,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化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打造共享研发平台、检测中心、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积极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构建“研发在中心城市、生产在县域、原料在乡村”的梯度发展布局,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破除制度壁垒是充分释放要素流动活力的根本保障。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途径。进一步完善人才、资本、技术下乡的激励机制,创新“乡村振兴贷”“科技特派员”等政策工具。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抵御能力。
文化赋能为产业融合注入持续发展动力。应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技艺、民俗故事、地域符号与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体验园等载体,发展工业旅游、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公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广“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元合作模式,确保农户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纽带作用,增强农民市场适应能力。完善产业反哺机制,将部分税收和利润投入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生态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空间。
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而是要以产业融合为引擎,以制度创新为支撑,以文化认同为纽带,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有发展厚度、又有民生温度的城乡融合之路。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