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新时代要持续全面加强美育工作,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塑造健全人格,才能更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美育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美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对而言,美育仍然是五育中的短板。究其原因,很关键的方面就是教师美育意识不够、美育能力不足、数量欠缺等。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要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同事,提高“教者先行”的意识,加强美育意识、美育能力的培训培养。
提升教师美育意识,做以美育己育人先行者。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应该是美的传递者。学校要遵循美育特点,要了解教师的成长状况和不同阶段在美育方面的培训需求,及时调整教师培训的策略和方向,实现美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有效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培育美育情怀,让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建立起真正的热爱和兴趣,做到“身正为范、以德树人”,自发地形成对审美的需求。让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感染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树立将艺术思维,以及逻辑美、语言美、批判美、创新美融合于课堂教学观念;挖掘教学中的认知美、理论美、形式美、科技美,将课程从单一的、固化的向丰富的、有层次的转变。
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多元美育模式。将专业课程与美育相结合,将美育中的感性与课程中的理性相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增强独立思考和分辨的能力,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要深化教学内容,将美育融入理论教学,突出美育情理交融、寓教于乐的特征;要丰富教学手段,将艺术审美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运用光影、声音、图像等技术,把美育教育、感官教育、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美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美育素养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寻找美,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育课程中。
优化培训和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美育能力。美育课程涉及的学科众多、覆盖面广。学校要从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教师发展三个阶段的教师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递进式、持续性”地开展美育培训,为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支持,注重教师人文底蕴的积淀,个人德行的养成以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同时,学校要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在教师评价方面,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为目的,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创新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出真正符合美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发现“美”,引领学生追寻“美”。
注重贯通融合,提升美育实效
在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主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精神、艺术素养、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美育教育,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将美育与人文教育深度结合,将审美教育与学科教育紧密融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道德品格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引领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美育精神与人才培养相融相促。将美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开展创新与美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开设鉴赏与实践类公共艺术通识课程。积极挖掘学科专业中美育元素,从各学科中发现美、表达美,如医学中的人文之美,数学中的逻辑之美等,打造各专业特点鲜明的美育课程,提升学生参与美育课程的积极性,鼓励美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积极互动,以提升美育的教学效果。
强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特别是借助本地的红色文化将美育与思政理论课相结合,充分发挥美育教育理念的受教育者主体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讲解增强思政课程的感染性、鼓舞性,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审美性,让其真正达到深入人心、教化育人的学习目标。
强化美育活动与学科课程融会贯通。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跨学科教学资源,实现学科课程结构的关联和过程的转化,帮助学生提升美育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学校的科技节、艺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美育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创新实践路径,提高美育素养
创新美育实践路径,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领域形成美育合力,拓展美育实践平台,将美育深入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多维度、多渠道地使美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实践过程中体会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美育。以弘扬真、善、美为追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软、硬环境的建设与治理,营造具有美感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深入挖掘校徽、校歌、校训、大学精神、校史精神等隐性美育资源的内涵,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建立常态化的艺术展演机制,积极开展各层次学生群体性展示交流,以美育精品实践项目立项为抓手,成立丰富多样的艺术社团,用高雅文化抵制社会庸俗文化对学校的浸染。从校内的建筑、色彩、花园、装饰等入手,开展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美育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宣传栏、电子屏、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校内宣传平台,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多渠道多途径宣传校园优秀展演作品和节目。
开展乡村美育实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学科交叉的课程建设,促进多课程的美育融合,开展“田野课堂”,将乡村作为学校美育实践的重要场域,推动教育从灌输式向感知式和体验式转型,将美育中感性意识有机融入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知识接受的广度、深度、精度,推动学科知识、情感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互融、互通、互洽。坚持育人导向,以“美育+学科”的形式,联动文科专业,融合“理工农医”,建立高校与地方帮扶机制,围绕乡村的不同需求,支持师生参与城乡规划和乡村振兴,助力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持续地以美育浸润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艺术社团和乡村学校交流机制,多形式搭建艺术展演平台,鼓励高校师生进乡村开展美育实践、乡村学生来高校接受美育教育,开展美育研学活动。
整合校地资源,促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共建共享。加强学校美育活动场地保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设美术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等。充分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加强学校与艺术场馆、文艺院团进行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引导学生走进艺术场馆,盘活公共美育资源,统筹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各类资源,开展面向学生全面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构建社会“大美育”氛围。
(王雪峰 作者系湘南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副教授。本文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研究”[HNJG-2022-1088]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