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3岁的周爷爷因脑梗长期卧床,老伴王奶奶一人苦苦支撑,身心俱疲。一张长护险保单的出现,让这个家庭迎来希望的曙光:专业护理员定期上门服务,辅具租赁减轻负担,周爷爷的褥疮消失了,肌力恢复了,笑容回来了,家庭照护支出也直降90%。这正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在陕西省汉中市交出的长护险暖心答卷。
在汉中,人口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未富先老”叠加“未备先老”,传统家庭的失能照护难以为继,“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汉中家庭的真实写照。放眼全国,汉中的情况并非孤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
汉中市政府积极推动将长护险试点纳入“医养在汉中”城市品牌战略。汉中也成为陕西的长护险试点城市。肩负主承保重任的中国人寿汉中分公司,在政府及医保部门指导支持下,开启了一场关乎制度创新与民生温度的探索。
试点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深植于本地土壤的创新。
将自身禀赋资源与地缘深耕经验深度融合,中国人寿充分发挥机构、人员、科技三大优势,组建汉中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中心,遴选出31名具有护理、康复、保险等专业特长的员工团队,开发“汉中智慧长护系统”,建立起具有“有亲情、有温度、标准化、科技化”的特色长期护理保险管理服务体系。通过探索建立“三多元一带动”的长护险“汉中模式”,服务全市40余万职工群体。
多元筹资,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是制约长护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许多试点城市长护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基金划转,个人缴费占比较小。这种筹资模式使得长护险对医保基金依赖度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基金本身也面临着较大支付压力,长护险资金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针对以上问题,在筹资测算过程中,汉中市政府及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通过前期调研、摸排、走访、会议研究等创新提出建立多元化筹资模式,减少医保基金压力,明确采用个人缴费为主、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为辅方式进行筹资,最终确定采用“50+30+20”三方共担模式:个人账户年缴50元,医保基金划转30元,财政补助20元。这种结构性设计既分散了基金风险,又满足了业务推动的实际需求,确保了制度的可持续性。
多元照护,优化“谁来护理”的选择
在城固县103岁的徐爷爷家中,护理员正为他进行擦浴。这位选择“居家自主+上门护理”组合的老人每月既能获得6次定点机构的上门照护,还能收获基金支付给他的480元补助,用于支持家人对他的照护。
“该模式占比达待遇人群的55%”,中国人寿工作人员介绍道,“既保留了家庭温情,又注入专业力量。”
汉中目前的五维照护矩阵覆盖居家自主、上门服务、机构护理等多种场景。其中,“居家自主与上门护理相结合”模式在依托失能人员的家人、亲属自主照料基础上,还能定期享受到护理机构上门专业护理。这种“基础+可选”的弹性设计是汉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对标试点城市经验采纳,既实现了失能人员能够享受到标准化的生活照护,又解决了家人在照护亲人和个人收入难以兼顾的难题,同时缓解了失能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照护负担,得到了失能家庭的高度认可。
多元服务,“服务包”温暖千家万户
长护险制度的核心要义是服务。为进一步丰富服务项目与标准,汉中市医保管理部门制定了《汉中市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项目及标准》,明确3大类40项护理服务项目,包括身体护理、生活护理、医疗护理等,所有重度失能者能从中选择7个子项组合“服务包”享受照护;根据失能等级和护理方式不同,制定了15个差别化的支付标准。同时,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人员还可单独或同时获得护理用品、助浴护理、辅具租赁服务等3个特色服务项目,满足了不同失能人员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政府、市场和家庭责任共担的可持续机制,推动长护险业务健康发展,更好地惠及更多失能家庭,让失能者更有尊严,让服务者更有力量。”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