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河南省将机井提质增效作为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聚焦115万眼农田机井,严把四道关口,确保机井提质增效,在大旱之年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关键支撑,许多农民感慨,“今年要是没有高标准农田、没有充足的机井,粮食就要大幅减产甚至绝收了。”
严把“设计关”,进一步规范机井工程的勘察设计。针对机井设计不合理、不符合群众需求等问题,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规范机井工程建设管理的政策文件,从勘察设计环节入手,把控好机井质量。一是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深入征求农户、种粮大户等主体意见,科学合理确定机井数量、布局及配套内容,满足群众多样化灌溉需求。二是限制使用易损易坏设备。针对玻璃钢材质井房、出水口等设备损毁损坏率高的问题,新建项目限制使用,已建成项目逐步淘汰。三是推动建立备品备件库。统筹使用项目结余资金,按照比例设计预留备品备件,包括不限于水泵、扬程管、出水栓、空气开关等设备或零配件,由乡镇管理,方便设备损坏后及时维修。
严把“建设关”,进一步规范机井工程的施工管理。针对机井施工不规范、材料不达标、监管不严格等问题,制定出台《全过程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机制,确保机井质量达标达效。一是严格规范机井施工。督促施工单位参照《机井工程技术标准》及相关操作规程,科学施工、规范施工,提高成井质量,并按照“一井一档”要求建立完整、可追溯的机井施工档案。二是切实强化施工监管。督促监理单位加强施工材料质量、隐蔽工程施工、单项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施工监管。三是推动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设立质量责任公示牌,公布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信息,规定参建单位和负责人在机井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终身责任,对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限制参与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严把“验收关”,进一步规范机井工程的竣工验收。针对验收不严格、走过场等问题,从严从实验收,切实把控机井工程质量。一是规范县级初验。2024年起,将试用情况作为机井验收的关键内容,试用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验收。二是严格市级验收。按照验收制度开展机井验收,逐井验收。创新实行省级专家参与市级验收机制,督促市级从严验收、县级从实整改。三是强化省级抽验。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省级抽验,重点验收机井、地埋管线、出水口等隐蔽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当场交办,并要求市县举一反三、逐条整改,问题严重的,责令县级拆除重建后重新验收。不合格机井工程违规通过验收的,严肃追究验收组成员法律责任。
严把“管护关”,进一步规范机井工程的建后管护。针对机井没人管、没钱管等问题,在抓实“镇村”管护主体、“一长两员”管护队伍基础上,创新“七个一”举措,进一步提高机井管护效益。一是明确一个责任清单。将机井管护纳入乡镇政府履职清单,压实乡镇管护主体责任。二是建立一项资金监管机制。联合财政厅出台资金“监管十条”,实行“县设专户+省级调拨”机制,破解长期存在的建设和管护资金跑冒滴漏难题。三是开展一次管护经费清欠行动。配合财政厅对全省拖欠的管护经费挂牌督办。四是推广一种管护模式。在2个省辖市、若干个农业县试点开展整市(县)保险管护模式。五是组建一支应急管护队伍。新组建1600多人的应急管护队伍,今年抗旱期间,应急管护人员积极组织干部群众抢修问题机井,新打应急机井2.4万眼,最大限度减轻旱情影响。六是开通一部管护专线电话。在用好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同时,开通省级机井管护专线电话,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七是搭建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重建河南省农田机井信息化管理系统,对115万眼机井实行线上管理,提高管护效率。(李金平 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