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所在。然而,不公平、不合理、低效率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令不少行业和企业深受其害,给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在此背景下,光明网邀请专家学者聚焦典型案例、剖析产业内因,共话治理企业无序竞争的协同机制,探寻不断增强发展韧性的有效路径。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从“原地卷”到“向上攀”,市场竞争既需要技术赋能,也离不开法治保障、机制创新。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将“内卷式”竞争转化为价值创造型竞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教授郑承军分析了“内卷式”竞争的具体表现与规制思路。
谈到“内卷式”竞争,郑承军认为应当明确三个关键词的逻辑关系:无序竞争是现象,依法依规是手段,统一大市场是目标。郑承军表示,“内卷式”竞争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流量红利逐渐消退,部分企业陷入了零和博弈;另一方面,监管体系的相对滞后导致规则制定面临新的挑战,难以完全适应新业态发展。此外,部分企业依赖资本催熟模式,通过短期烧钱谋求垄断,削弱了产业链韧性。正是在这一复杂背景下,国家不断加强规范与引导,旨在推动市场从无序消耗转向可持续、有价值的高质量竞争。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内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不仅限于行业内部,更延伸至区域结构、产业层次与国际竞争等多个维度。郑承军表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传统行业与高附加值领域竞争失序,以及国际规则话语权不足等,均是“内卷”的广义表现。即便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存在企业相互压价、争夺市场的现象。此外,产业链韧性不足、人才结构断层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高端人才缺口与教育培养体系之间存在错位,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与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只有努力将“内卷式”竞争转化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型竞争,才能真正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谈及“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治理,郑承军认为应当从立法、监管、企业战略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7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经营者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细化,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相关工作主线聚焦当前“价格内卷”等热点问题,透露出中央决策层以生态治理思维重构传统价格监管框架的强烈信号。
二是注重规范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卷式”竞争重在治理,虽然各方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已有共识,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一刀切”的监管倾向。因此,应当避免因过度干预而抑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行业的创新活力,避免造成事与愿违的监管效果。
三是从企业层面推动创新。从根本上说,打破行业“内卷”的出路必然在于向外寻求创新、开拓新增长空间。当前部分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恰恰是缺乏危机意识——满足于现有市场和份额,未能意识到创新突围的紧迫性。因此,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内卷”态势下的发展路径与治理需求。
四是推动差异化发展。当前不少企业仍面临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模式,亟须通过差异化战略打破这一局面。实现差异化的核心在于跳出原有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新的赛道与价值空间,而这正是企业管理者在当前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当前普遍存在的‘内卷式’竞争在本质上是一种低水平的消耗战,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转变为更具建设性的价值创造型竞争。”郑承军总结道,我们应当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推动企业从纯粹的资源争夺转向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差异化价值的构建,从而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策划:赵刚
统筹:陶媛
记者:张诗奇
制图:李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