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出现短时剧烈波动,能源安全风险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我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能源电力生产,提升能源保供能力,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转型与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绿色转型三大系统性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科学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风险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路径,亟须以大数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风险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绿色转型三大系统性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绿色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更迭或产业调整,而是一个涉及资源、生态、社会多维度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变革。从系统论视角看,绿色转型本质上是构建“资源-生态-社会”三大系统的动态平衡。这三大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耦合关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
在资源系统方面,资源可供性面临三重矛盾。一是关键资源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态势与国内资源禀赋刚性约束形成强烈反差;二是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与地缘政治风险迭加演化构成双重挤压;三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需求与资源供给波动性加剧产生深刻张力。以镍、铂族、钽、铬、钴、锆等矿产资源为例,其进口依存度已突破90%,且供应源高度集中于地缘风险敏感区域。这种结构性矛盾若不能有效化解,将严重制约绿色转型升级进程。
在生态系统方面,环境承载性多维压力日益凸显。一是气候临界点加速逼近,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安全红线;二是污染治理边际效益递减,且各省份的边际减排成本差异显著,宁夏边际减排成本每吨仅60元,而北京每吨高达3815元;三是新兴环境问题集中显现,预计2030年我国将面临年均200万吨退役光伏组件与5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置压力,而现有回收体系尚不完善。这些迹象表明,生态环境治理已步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在社会系统方面,系统脆弱性挑战不容忽视。一是就业市场面临深度重构,仅传统能源行业就将影响数百万劳动者职业转型,特别是资源型地区;二是能源系统韧性经受考验,2024年极端气候导致的电力中断事件,暴露出新能源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资源型地区面临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困境。这些转型阵痛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风险应对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系统性风险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空间维度上,东部沿海承受资源环境强约束,中西部则深陷产业转型困局;时间序列上,风险演化呈现非线性跃迁特征——短期聚焦传统产业退出阵痛,中期破解能源体系重构难题,长期谋求三大系统协同发展。这种差异化特征要求构建精准施策、动态适配的风险治理新范式。
大数据赋能绿色转型风险治理范式创新
传统风险治理模式面临信息碎片化、响应滞后等局限,难以适应绿色转型的复杂要求。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推动形成“感知-监测-诊断-响应”的全链条风险治理新范式,实现风险防范化解理念和方法的系统性创新。
风险感知体系的变革体现在数据驱动的系统性认知。通过融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社会经济统计等多源时空异构数据,建立起基于行星边界理论的系统性评估框架,实现对资源供需缺口、生态承载力阈值和社会适应边界的精确量化。这一框架科学解答了绿色转型风险“是什么”的本质问题,有效突破传统认知的边界局限,为绿色转型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风险监测能力的提升表现在动态预警机制的完善。借助实时数据流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集动态追踪、提前预警、时空解析于一体的风险监测体系,敏锐捕捉风险早期信号,精准把握风险演变的时空特征。这套系统有效解决了“发生什么”的预警难题,将传统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使风险防控的关口得以显著前移。
风险诊断方法的突破在于传导机理的深度解析。通过运用时空因果推断和网络分析模型,构建风险源识别和传导路径的风险诊断方法,解析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的复杂作用机制,揭示风险传导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这一方法从根本上揭示“为何发生”的内在机理,推动风险治理从表象处理转向根源治理,为制定精准防范措施提供了科学支撑。
风险响应机制的创新体现在精准防范措施的制定。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决策系统,构建“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一体化风险防范决策系,实现差异化策略推荐和动态优化配置,能够为不同层级、区域和产业主体量身定制应对方案。这套系统不仅回答了“如何应对”的操作性难题,实现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投放和动态优化,显著提升了整体治理效能。
认知方式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监测模式从静态评估走向动态预警,诊断视角从表象处理走向根源治理,响应机制从统一施策走向精准定制。这些转变共同构成了绿色转型风险治理的现代化新范式,在这个范式中,数据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智慧的源泉;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治理理念革新的催化剂。
大数据为科学统筹四大重要关系提供新思路
推进绿色转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为科学统筹这些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
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动态平衡。绿色转型是要在资源、生态、社会系统之间建立高水平动态平衡下的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动态平衡的精准调控。借助大数据构建的“资源-生态-社会”三维监测网络,可以实现风险指标的实时追踪和分钟级更新。通过建立智能预警机制,设置“红橙黄蓝”四色警戒线,当指标突破阈值时自动触发应急预案。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关键产业安全压力测试,可以提前识别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为风险预防提供决策依据。这种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既避免了因循守旧导致的转型滞后,又防范了激进转型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点在于实施差异化治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条件和转型基础差异显著,大数据支持下的空间精准治理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整合多源空间数据,可以将全国划分为优化转型区、重点转型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不同类型区,实施差别化的管控政策。建立基于数据测算的区域间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精准的生态补偿和产业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资源型地区转型难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最具潜力的接续产业,设立专项转型基金予以重点培育。这种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既保证了全国转型的整体协调性,又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特殊性。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核心在于把握转型节奏。绿色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统筹考虑短期承受能力和长期发展需要,大数据提供的时序分析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趋势分析,可以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避免转型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构建转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能够量化评估不同政策选项的经济社会影响,制定符合实际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基于数据监测的转型缓冲机制,对受影响严重的企业和地区给予精准帮扶,确保转型过程平稳有序。这种数据支撑的渐进式转型策略,既考虑了当前的承受能力,又兼顾了长远的发展需要。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根本在于实现协同发力。绿色转型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数据搭建的协同治理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国家绿色转型大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可以提高市场透明度,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基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绿色金融产品,能够形成精准参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数据支撑的碳定价体系,可以让市场信号更好地引导绿色投资。通过构建政企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形成良性互动。(白春光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