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洪银兴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现代化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讲经济不讲人文。人文经济学说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文化规律,主要路径是以影视、文旅、体育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文化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及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推动。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且文化繁荣,可以说是人文经济学的一个实践样本。
与西方式现代化单纯追求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现代化,关键是实现以文化人。
2025年6月28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连云港主场对决淮安队,当晚26223名球迷燃爆港城。(邵光明摄/光明图片)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表现在经济上进入世界强国之列,还表现在建成文化强国。然而,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是有区别的。前者存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后者则不排斥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交流,而要体现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浸润:通过“以文化人”实现“以文化经”
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从苏杭地区的传统和实践来看,人文与经济融合就体现在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长期涵养上,通过“以文化人”实现“以文化经”。
经济学中一直有“经济人”假设,最为典型的是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假说: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最终实现社会的利益。于是就有市场经济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之说。殊不知亚当·斯密同时又发表了《道德情操论》,弥补了单纯追求私人利益的市场导向的价值观的缺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在解释制度变迁时指出,将什么都解释为人们按自我利益行事的理论,不能解释问题的另一面,即社会利益的实现并不都是在大家追求自身利益中实现的。诺思所推崇的企业不应仅追求自身的利润目标,还应有主动实现社会目标的意识形态,而这主要是指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
2025年7月27日,一名游客在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院参观拍摄唐代蓝釉点彩驮骡。(游青摄/光明图片)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文化人的作用在于对各个市场主体经济行为进行人文精神的引导。
首先,弘扬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文化。回顾历史,民族企业家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
其次,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涵养。苏杭地区,无论是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引进外资,或是发展创新型经济都能走在前面,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人力资本雄厚,背后的崇文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文化传统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而且提高了人的精神文明程度,这也是高科技企业较多落户于此地的主要原因。
再次,构建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本。诚信作为一种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社会共同遵从的道德规范。
最后,促进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从发展理念上来说,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突破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克服发展方式上的路径依赖。其中包括: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观念转向勇于改革创新的观念;改变过去的单纯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观念,转向高质量发展观念;从掠夺自然资源、支配自然的观念转向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念;从追求一部分人富裕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等等。
2025年8月1日,山东省高密市,参加非遗研学的孩子们在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扑灰年画绘制技巧。(李海涛摄/光明图片)
文化繁荣依托经济筑基: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苏州、杭州等地方的实践来看,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新征程,要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增加高品质文化供给。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更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要推动群众参与并享用的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各种文化消费层次需求的各级各类作品丰富多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消费者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文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随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营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1%。发展文化产业,要在把握好正确导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依靠科技支撑,把影视作品、体育品牌、书刊等,向国人和世界传播,展示自身软实力。
2025年8月20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内两名小朋友在触摸大屏前点开自己喜欢的文物。(杜杰摄/光明图片)
科技赋能,让教育和技术“赛跑”。既然是赛跑,就有谁先谁后的问题。马克思基于生产力发展规定的未来社会特征是:“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自由时间是衡量未来社会财富的重要尺度。自由时间是每个人分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文化成果,从而发展自由个性的保证。这种状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科技赋能不仅是以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育与技术赛跑要求教育走在技术进步的前面。例如,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足够快的速度跟上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科技进步步伐。同时,要在劳动者终身教育机制建设中克服“数字鸿沟”,促使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