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星成链 金融智变——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中信实践观察
首页> 经济频道> 光明经济 > 正文

聚星成链 金融智变——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中信实践观察

来源:新华网2025-08-28 11:36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 题:聚星成链 金融智变——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中信实践观察

  新华网记者闫惠卓 何凡

  与科技变革同频共振,启动科技金融专项行动,着力提升精准识别对接等六大服务能力;

  打通科技金融“第一公里”,点燃技术创新的强劲引擎,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管理基金规模超3200亿元,直接投资孵化科创企业达1100家;

  金融全牌照激发“化学反应”,发挥产融并举优势,累计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1.41万家……

  中信集团在高质量发展赛道跑出加速度,探索新模式,构筑新优势,实现新进阶,金融“强核”纵深推进,聚变效应加快形成,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强化科技引领培育“金种子”

  近期,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在2025年蛇年春晚舞台上,身着花袄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舞动秧歌、实力圈粉,尽情展示前沿科技带来的感官冲击。

  该公司明星产品G1四足机器人累计出货超5万台,占据全球消费级足式机器人市场60%以上份额。其在工业、巡检、物流等场景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8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4x100米接力决赛中,来自宇树科技队(左二)的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接棒后出发。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从成立初期仅有不到5人团队,经过9年发展到千人规模、全球知名,宇树科技的奋跃而上,离不开机构战略投资孵化打下的坚实基础。

  根据上市辅导工作安排,中信证券作为辅导机构,将于2025年10月至12月对宇树科技是否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并协助公司按相关规定准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

  在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看来,这次筹备上市,是迈向更成熟管理运营的一次“高考”。

  而作为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的参投企业,宇树科技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中信集团展台上已与观众见面。

  面对杭州宇树科技等诸多科技企业,中信集团全力布局,希望与科技变革同频共振。正如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此前表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以AI为代表的新科技“关键变量”角色更加凸显。

  “金融、产业、科技是驱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黄金三角’,金融以优质服务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科技成果及时产业化,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同时产业、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金融提供了坚实实体经济支撑。”奚国华说。

  今年3月,中信集团在香港揭牌成立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并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框架协议,宣布共同成立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共促科技研发攻关、共育高端创新人才、共建繁荣合作生态。

  5月,中信集团召开科技金融工作推进会,正式启动科技金融专项行动,发挥中信金控牵引作用,强化提升精准识别对接能力、“股贷债保”联动能力、产品整合创新能力、跨境出海服务能力、生态协同构建能力与动态数字风控能力,并围绕“机制保障、政策协同、区域联动、人才建设、品牌塑造”五方面,实施与做强做优科技金融相适配的行动路径。

  7月,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的科产融创新发展论坛,中信集团与合作伙伴发布科技创新“磐石”行动,将建设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数字钢铁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金融科技、生物育种、先进金属材料、轻量化技术等4个集团级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盐湖资源、特种机器人及更多领域建设N个领域级研发中心,打造“2+4+N”三层级科创平台集群,大力推进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构建中信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强化科技引领、践行科技金融的大路上,中信集团追光逐“新”,步履不停。

  科技投行陪伴长成“参天树”

  近三年全球最大IPO,有史以来最大A股公司港股IPO和最大新能源行业港股IPO;上市从申报到完成仅用时98天,国际配售锚定投资者合计金额超500亿美元,香港公开发售认购金额突破450亿美元,实现逾150倍的超额认购……这组数据创下新纪录,勾勒出宁德时代成功实现港股上市、开启改写全球新能源格局的生动图景。

  5月20日,宁德时代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这是在香港交易所外拍摄的宁德时代上市海报。新华社记者陈铎 摄

  2025年,是中信建投证券一路陪伴、与宁德时代携手并肩共同奋斗的第10年。这十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弯道超车的十年,也是宁德时代从崭露头角到全球领先的十年。

  通过与中信集团旗下各金融机构积极联动,中信建投证券通过多种金融工具深化与宁德时代合作,为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从宁德时代完成54亿元人民币创业板IPO、100亿元人民币公司债、197亿元人民币股票定增及450亿元人民币股票定增,到再次担任宁德时代港股IPO的保荐机构,中信建投证券牵头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及尽职调查等工作,助力其在备案制新规下实现快速备案与高效执行,将国家所需、企业所求、金融所能有机结合,在市场规律中实现价值创造。

  金融从来不是孤立的资本运作,而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滋养实体经济的“活水”。

  这场全球瞩目的IPO,弦外之音是宁德时代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新一轮冲锋号,在我国产业升级、资本市场开放等层面也具有深远意义。

  交银国际证券分析师李柳晓认为,港股上市后,宁德时代成为A/H双平台上市企业,可吸引中国内地及海外资本,支持海外产能扩张与技术研发;同时可借助欧洲本地化生产应对贸易不确定性,进一步巩固其在电池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

  而这只龙头企业在港股上市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布局中国硬科技,显著增强港股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吸引力,是中信集团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务实举措,带动更多优质企业跟随脚步踏上港股上市之路,有助于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子落,满盘活。

  2025年港股IPO热度持续攀升,融资规模回归全球首位。

  香港证监会最新发布的《季度报告》显示,今年1-7月,香港巩固了其新股市场的全球领导地位:首次公开招股有51宗,集资额达1280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610%。截至7月底,有超过220宗首次公开招股申请正在审批。

  Wind数据显示,在此期间,从保荐机构情况看(按港股上市日统计),中信证券保荐的项目数量位居前列。

  蓝思科技在智能终端精密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信证券以独家保荐人身份助力其完成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一单是近20年来首个独家保荐完成的千亿市值A to H项目,不仅为该企业打通了国际资本市场通道,更证明金融服务能精准对接成熟科技企业的全球化布局需求。

  “金融对于创新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科技创新还需要投入大量资本,才能把技术转化成一个新兴产业。因此,一方面要支持资本投资创新,另一方面要提供好的金融服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说。

  拓展科技金融服务面的本质,就是让金融服务覆盖更多类型的科技主体,满足丰富的融资需求,打破服务壁垒,让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领域的科技企业都能获得充足高效的金融支持。

  联动服务支撑投向“满天星”

  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的时代浪潮中,金融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智变,科技金融也已从单纯“输血”进化为“造血”系统的关键组成。

  “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在其著作《经济史理论》中提出,金融创新为新技术提供大量长期、廉价的资金支持,是产业革命演化为工业革命的核心。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复杂多元,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有很大差异,需要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务,满足差异化的融资需求。

  “当前做好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简单增加科技金融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模,而是同步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真正有所创新和突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说。

  近年来,中信集团正是以体系化变革强化创新机制支撑,推进金融“强核”工程,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构建了“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多元化接力式服务支撑体系,扎实推进“五篇大文章”,对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对内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贯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

  7月,地平线公司发布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6B”,其AI算力为18TOPS。这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由中信建投国际保荐,于2024年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

  作为首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中信金控作为中信集团综合金融平台,整合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等金融全牌照资源,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更多综合金融场景落地,最大程度释放金融业务潜力。

  在股权投资方面,中信金控聚合集团内20家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中信股权投资联盟,启动股权投资生态圈,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目前联盟管理基金规模超3200亿元,直接投资孵化科创企业达1100家,支持了联影医疗、地平线、海光信息等一批科技行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在“股贷债保”联动方面,中信持续深化接力式融资服务。截至6月末,已累计服务前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及前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1.41万家,覆盖率超92%,较2024年初提升3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2025年以来,在“股”方面,中信两家券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IPO,以及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IPO数量和规模,均排名市场第一。

  在“贷”方面,中信银行打破传统授信逻辑,构建评估企业技术、潜在能力和未来价值的“第四张报表”,创新信贷机制和产品,加大对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科技企业贷款余额6606亿元,较年初增长17.1%。

  在“债”方面,今年1-6月,中信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承销债务融资工具4431亿元,位列市场第一;两家券商承销科技创新债券1699亿元,承销规模分列市场前两位。

  在“保”方面,中信银行联动中信集团内部保险公司和外部担保、增信机构,为企业提供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担保兜底及专属保险保障产品;中信信托提供专属信托服务;中信保诚人寿创设“专精特新企业专属团体保险”,并开展科技创新领域投资。

  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形成的创新生态,不仅体现在数字变化跃升,更在于运行逻辑重构、内在肌理融合。

  中信集团2025年中期工作会议近期召开,部署了下阶段工作,“向‘深’拓展,推动金融‘强核’提质,以金控改革牵引六大业态塑功能、强质地”是其中重点之一。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壮阔进程中,探寻更科学、更有效的科技金融模式是重要命题。这场融合了技术、资金与宏大愿景的时代巨制,才刚刚拉开序幕。

  当中国科技“硬核”叙事写下综合金融服务的有力注脚,当产业变革演进路径遇到金融活水的精准引流,当高新企业破壁攻坚获得共赢生态的协同助力,中信集团科技金融的“密码”就藏在聚力赋能的特色模式之中。

  下一步科技金融领域的模式创新,注定在聚光灯下,接受全面审视、激烈竞争、实践检验。承载各方更多的期待,中信集团将持续践行国有金融企业的使命担当,彰显出服务国家战略的先行示范,向纵深去,奔赴科技金融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合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京开幕

  • 呼伦贝尔大草原秋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