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8月,在沙特阿拉伯鲁卜哈利沙漠,随着夕阳缓慢沉入沙丘,六辆运输车如钢铁巨兽般刺破暮色,约98米长的白色叶片在晚霞的余光中划出优雅弧线。这是中国外运沙特联营体(由中国外运所属外运海外工程物流事业部、大件物流有限公司、马之杜义中东公司三方协作组成)团队为AGA风电项目护送大型风机设备的运输现场。
驾驶室里,司机紧握方向盘,盯着前方起伏的沙路。30米开外,指挥员头戴探照灯,通过对讲机引导车队绕过一处流沙区。
AGA风电项目是沙特阿拉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2030愿景”的重要清洁能源项目之一,中国外运团队自今年5月起,承担项目核心设备的内陆运输重任。项目共包含80套单机容量7.7MW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00MW,机组轮毂中心高131米,叶片长约98米,叶轮直径200米,是沙特当前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之一。团队需将这些风电机组从波斯湾Jubail工业港,运抵700公里外的项目现场,每一台设备的成功抵达,都意味着离沙特的绿色未来更近一步。
“第一次参与如此规模的大件运输任务,近百米长的叶片想想就让我心跳加速。”在刚加入团队不到半年的卢玉峰眼里,这串数字仿佛堆起了一座大山。他深知哪怕一丝失误,都可能影响整条运输链的安全与效率。他常在深夜反复查看线路图与运输计划,默默告诉自己:“我不能成为短板,我必须跟上团队的节奏。”
鏖战“火焰山” 50℃高温下的生存法则
前所未见的超限设备并不是唯一的难题。沙特的夏秋两季,骄阳似火,肆无忌惮地将空气炙烤到50℃,地表温度更是逼近70℃,像巨大的熔炉,对人员体力、设备性能(尤其是液压系统、轮胎)以及作业安全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温酷暑:团队成员的工作日常
“别慌,高温有高温的生存法则,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它的脾气,见招拆招!”中国外运大件物流有限公司AGA项目运营经理李绪吉的一句话让卢玉峰放下了心。在李绪吉的带领下,团队周密策划运输方案,优化路线,精确计算通行时间窗口;建立严格的防暑降温预案和轮休制度,保障人员健康与安全;对设备进行“特级护理”和升级保养,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
与沙漠共舞 103米“钢铁翅膀”的极限穿行
然而,跨过了高温炙烤的沙丘,还有另一个难题“横”在面前。此次运输不仅需要征服起伏的沙丘和戈壁,还需穿行相对狭窄的城市道路,以及非铺装路面。在车货总长约103米的状态下,团队需要在转弯与颠簸路段完成极限穿行,操作难度及安全风险陡然增加。
“有时候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前面是一厘米一厘米‘挪’过去的弯道,后面是每个人屏住呼吸的沉默。”中国外运马之杜义中东公司司机SAHIL KUMAR坦言,哪怕是在内心预演过几十次的线路,等真正开进去的那一刻,心还是会提到嗓子眼。
“钢铁翅膀”穿越戈壁
凭借在大件运输领域积累的专业经验,团队依托多轴线液压平板车等装备应对复杂路况,稳稳托举起近200吨的重量;运用精密测量技术进行计算与勘测,对特殊路段及特种车辆进行计算机建模,赋予车辆运行参数及道路信息,模拟最优运输方案,并对运输全程实施安全监管严控风险。
跨文明交响曲 700公里团队协奏的密码
700公里的长途运输,遇上了工期紧张的难题,再加之复杂的装卸环节,以及跨国运输涉及的清关手续、路权申请、安全许可审批等繁琐流程,对团队组织协调、持续作业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与此同时,两国团队成员在语言、文化背景、工作习惯及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极限条件下,对团队协作和韧性带来了更大挑战。
跨国团队:齐心协力,争分夺秒
关关难过关关过。中国外运中方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深入沙漠一线,与当地员工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强化技能培训,增进文化理解,有效整合了两国成员的力量。从克服高温到长途复杂操作,再到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这支跨文化的团队保障着运输任务按计划稳步推进。
此刻,庞大的叶片正在沙砾与骄阳交织的画卷上继续着旅程。中国外运沙特联营体团队将继续秉持着“战高温、克险阻、保交付”的信念,以专业的技术、严谨的安全管理和高效的执行力,守护每一个风机叶片安全抵达,为AGA风电项目的顺利建设和阿拉伯半岛的绿色能源转型贡献物流力量。
当这片被阳光炙烤的戈壁被清洁能源点亮,呼啸的风,会讲述这段中国外运人在极限环境中与沙漠共舞的故事。(董达威、李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