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近日,“苏超”热度持续爆表。从绿茵场上别具一格的标语,到场外“文旅体商”的互动融合,“苏超”成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范例。
从“散装江苏”到“精装拼图”
江苏地域文化多元,70多种方言展现“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特色,“散装江苏”之名由来已久。但在“苏超”的舞台上,各市借助独特文化,打造专属亮点,苏州与南京的“宿命之战”、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扬州与镇江的“早茶CP”互怼等,都是地域文化与赛事的精彩碰撞。看似分散的城市文化,通过“苏超”凝聚在一起。常州用恐龙IP带火赛事周边,扬州借炒饭梗推广美食文化,连云港靠孙悟空故乡的名号吸引游客,共同拼凑出一张“精装拼图”。
从“绿茵场”到“经济场”
“苏超”火爆的赛场背后,是强劲的经济支撑。江苏拥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等五座万亿级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赛事提供坚实基础。同时,“苏超”也反哺经济发展。比赛吸引大量球迷跨城观赛,带动住宿、餐饮、文旅等多业态协同增长。如“苏超”第六轮南京主场赛事,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255%,21306名省外观众现场观赛,拉动当地消费。
从“赛事 IP”到“发展枢纽”
“苏超”从单一的足球赛事,升级为极具影响力的“赛事IP”,进而成为串联城市发展的综合“枢纽”。它将足球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通过“一城一队”设置,借助网络传播,以“城市印记”话题登上热搜,展示城市形象。在经济领域,各地以“全域主场”理念,借赛事开门迎客,发挥“一张票根”长尾效应,追求消费闭环。在社会治理方面,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各地出台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保障赛事顺利进行与球迷观赛体验。“苏超”全方位连接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推动城市在多维度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城市探索现代化治理与文明实践的重要依托。
在人文经济学视野下,“苏超”已然成为现代城市文化治理的一次积极探索,成为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治理的文明新实践。以足球为媒介,“苏超”在赛事引流中创造经济发展契机,在唤醒乡愁中重塑地域文化认同,在城市互动中展现江苏文化魅力,在全民参与中涵养文明素养,拓展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的路径。
原文链接:
作者:
何淼(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副研究员)
策划:赵刚
记者:刘晗旭
合作院校:中央民族大学
制作:林阳舟
审核专家:王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