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服务消费区别于商品消费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高度依赖“人”的因素和“体验”的价值。因此,服务消费市场的空间也更大。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强劲动能,需要从提升供给品质、破除市场壁垒、优化消费环境等多方面发力。
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各地举办约3.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53亿人次……暑期文旅市场的火爆场景,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变迁的一扇窗口。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正经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这种需求层次的升级,在服务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对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家政、托育等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渴求日益旺盛。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今年1月份至7月份,精神文化需求相关服务零售较快增长,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当前,服务消费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结构性瓶颈。一方面,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有待提升。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的深度体验产品仍不够丰富,高品质、可信赖的养老护理服务依然稀缺,优质家政服务供不应求。不少服务领域还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专业人才匮乏、品牌信任度不高等问题,抑制了消费意愿的充分释放。另一方面,消费环境与信心仍需巩固。服务消费具有无形性、即时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预判和信任建立相对困难。部分服务领域价格门槛较高,也制约了对消费潜能的充分挖掘。
服务消费区别于商品消费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高度依赖“人”的因素和“体验”的价值。它不仅是经济交易,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信任的建立和情感的满足。把服务消费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强劲动能,需要多方面发力。
提升供给品质是根本。要着力推动服务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创新服务模式,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政策的着力点,应更多放在引导资源投向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服务场景等长期价值创造上,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比如最近财政部等多部门推出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瞄准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服务行业,用“真金白银”支持和引导经营主体创新服务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有助于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能力。
破除市场壁垒是关键。持续深化服务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新服务模式、新消费场景发展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在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关注度高、公益性强的领域,探索更有效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激发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的积极性。
优化消费环境是保障。强化服务领域的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服务标准体系,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特别是要规范预付式消费模式。通过完善信用体系,让优质服务提供者获得市场回报,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营造安全、放心、透明的消费环境,切实提振消费信心。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先后提出,“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这意味着,服务消费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政策发力的重点。供需双向奔赴,政策升级助力,服务消费潜力有望加速释放。(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