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面对居民日益精细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常州市钟楼区着力盘活社区闲置空间和公益设施,探索发展社区经济新路径,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实现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一批把准社区经济脉搏的“能人”,积极开发无偿和低偿收费公益项目,共同构筑起服务居民精细化、个性化需求的“幸福供给链”。
社区综合体的经纪人
65岁的市民霍建妹来社区办事,意外发现了一片“新天地”——集康复中心、人人课堂、老年人专用健身房、香文化体验室等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这片集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空间,其背后的“织网人”正是社区“经纪人”李晓燕。
2024年底,李晓燕创立星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立志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为社区链接优质资源。清云澜湾社区成为她实践“社区经纪人”模式的首站。面对社区约2000平方米的待运营空间,李晓燕没有急于求成。她首先向五星街道居民发放问卷,精准掌握居民需求偏好后,才开始有的放矢地“招商”。
如今,在她的精心运营下,清云澜湾社区综合体已汇聚7种不同业态,重点覆盖“一老一小”,这些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均由李晓燕一手引进并管理。
“我们所有业态在初期都坚持亲民定价,核心目标就是便民。”李晓燕介绍道。她积极链接市少年宫、老年大学等资源,开设涵盖编程、无人机、烘焙、书画等课程,与市级课堂同质同价,成功在社区内打造了“微型少年宫”和“微型老年大学”。
社区食堂的主理人
在永红街道荆川里社区,主理人杨征宇的荆川小食堂每天上午十点半准时飘出饭菜香。2024年1月开业至今已两年多,这位曾在饭店担任总厨的掌勺人,将自己的手艺带进了社区,带到了家门口。
开业之初并不顺利。杨征宇记得,第一个月顾客寥寥。于是社区主动作为,向居民宣传。依托政府助老政策和社区支持,这份坚持逐渐被看见。如今,食堂日均接待量从起初的百余人攀升至三四百人,高峰期甚至突破四百人,每天早上十点半,这里就要大排长龙。
社区团购的“团长”
在西新桥二村社区的爱心超市团购群里,居民刘菊英这周又订了葡萄。像她这样信赖社区团购的居民不在少数,这个由“团长”谢鸿志运营的微信群,成员已超过400人。
“团长”谢鸿志是荷花池麦哆便利店的老板。2024年7月,他在荷花池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开出“爱心超市”,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起社区团购业务。谢鸿志深知居民需求,针对鸡蛋这种高频消耗品,他积极对接源头鸡场,创新推出“一年365颗鸡蛋”的蛋卡服务。持卡居民每月可到爱心超市领取一板鸡蛋。这种源头直供的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将实实在在的优惠送进了更多家庭。
目前,谢鸿志的社区团购已覆盖日用品、生鲜蔬菜等居民日常所需。凭借更亲民的价格和更便捷的服务,居民可就近在爱心超市提货,日均订单量稳定在50单左右。
无论是社区综合体的“经纪人”,还是社区食堂的主理人,又或是社区团购的“团长”,这些社区的“能人”都感恩社区提供了“舞台”,主动将营收的部分注入街道慈善基金,让本就来源于社区的“爱”再转化为对困难群体的“暖”和促进社区微更新的“力”。(常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