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作者:李红权 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放眼今日之中国,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文化作为深沉且持久的发展动力,正在从“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重构,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文化+科技蓬勃兴起,为中华文化的价值发现与产业共创提供了新的场景与契机。
文化驱动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经验依据
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文化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亚当·斯密和穆勒等均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动机会受文化和价值因素的驱动,而非单纯出于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中,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如法律、政策)和非正式约束(如习俗、传统、信仰),二者共同塑造经济行为的边界。现代的神经生物学与行为经济学也印证了经济人的决策行为带有文化的深刻烙印。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封装并传递了对社会群体功能至关重要的价值观信息,促进沟通并指导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经济主体,并促使经济主体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决策。
2024年4月2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的2024北京车展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唐仕凯介绍梅赛德斯—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回升向好的中国经济频频获得国际“信任票”。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人文精神以“崇德尚礼”为核心,构筑经济活动的伦理基石。“人无信不立”的价值共识如无形契约,促使商人诚信经营,以诚待客,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增强市场参与者的合作意愿,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晋商票号“汇通天下”凭商誉行遍九州,老字号“童叟无欺”的坚守赢得世代信赖,这种文化孕育的诚信行为,使经济人跳出“囚徒困境”,在长期博弈中实现共赢,为市场秩序注入稳定剂。
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观念,引导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约束经济人摒弃杀鸡取卵的掠夺式开发;道法自然的智慧,对于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中医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有助于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建设,实现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辩证精神的“执两用中”智慧,赋予经济主体应对变局的弹性。面对市场波动,“见几而作”的敏锐与“守正待时”的沉稳形成平衡,既避免盲目扩张的风险,又防止墨守成规的僵化。企业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支点,既守“匠心”又融科技,在周期更迭中行稳致远,彰显文化赋予的生存智慧。
融会贯通精神的“兼收并蓄”理念,拓展经济网络的活力与边界。“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打破地域壁垒;商帮文化中“和气生财”的理念促成跨域合作;“择善而从”的开放态度让技术与经验如活水般流动。这种兼容并蓄使经济人跳出封闭循环,在文化交融中激活创新动能,形成不竭的发展活力。
2023年11月22日,装载集装箱的卡车行驶在温州港状元岙集装箱码头内。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在宏观层面,文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研究表明,一个地区传统商帮文化的活跃程度,与其当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历史悠久的商业精神与合作智慧,至今仍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本。此外,儒家文化所强调的诚信与仁爱,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擎。同时,宗族网络作为一种高效的非正式制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息流通,持续为区域出口贸易注入活力。
在微观的企业层面,文化对公司治理和企业运营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植于血缘与地缘的宗族文化和商帮文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信任网络,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传统艺术的熏陶则能激发区域性的创新氛围,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另外,儒家文化也会深刻影响企业的运营,能够发挥降低市场风险、抑制投机行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环境责任、优化公司运营效率等多重积极效用。
在微观的个体层面,居民的行为模式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国居民的消费、储蓄、教育、投资乃至人力资本的积累,都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在储蓄习惯方面,为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以及履行对家族成员的责任,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在投资偏好上,受传统文化中稳健观念影响,中国居民在投资时更倾向于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如银行储蓄、债券等。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动能,充分挖掘并发扬其中所承载的宝贵价值与核心理念,将为培育高素质的现代经济主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此,需构建“传承有脉、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的立体路径,促进文化基因在经济土壤中进一步生根结果。
2025年6月26日,杭州西站中医药市集活动为往来旅客带来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图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与产业融合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借助文化+科技,不仅让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承,也创造出新产业新需求。同时,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更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比如依托“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发展绿色经济,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转化为健康产业优势,让传统的中医药学在结合现代科技的过程中再次绽放光彩。
教育与普及推广是文化内化的基础工程。应将“崇德尚礼”“敬业乐群”等文化精髓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书院式研学、非遗技艺传承等活动,让“诚信为本”“精益求精”的理念成为微观主体的行为自觉。同时,企业可借鉴“师徒制”传统培育工匠精神,使“执事敬”的职业伦理转化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竭动力。
制度创新是文化落地的保障机制。按照“义利并举”的理念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将社会责任、绿色发展、诚信经营等理念内化于企业的运行制度规范中。同时,还可以借鉴“乡规民约”的治理智慧完善基层商业规范;以“无为而治”的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减少行政干预,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制度吸引力。
策划:赵刚
文字整理:赵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