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在京发布《2025年货车司机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货车司机的群体构成、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评估了其就业质量与社会保障现状,深入分析了司机组织参与情况,刻画了其职业认同与发展轨迹。同时,报告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互联网货运平台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发展对司机工作方式和收入结构的深层影响。
受多重因素影响,货车司机收入面临下行压力
报告中提到,运价变动受到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市场供需关系为主要原因。一方面,近年来货运车辆保有量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受国际大环境变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链优化升级等因素影响,我国公路运输需求增速趋缓。因此,在当前公路货运市场中,运输需求总量趋于平稳,而供给持续处于高位,因而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
其次,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结构调整分流了公路货运需求,品牌企业“加仓减路”,减少了中长途货运车辆的行驶里程和运输时间,压缩了中长途货运车辆的生存空间,从而使得公路运力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导致公路货运运价下调。与此同时,在整体行业背景下,油价、保险费、过路费等公路货运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同时,新能源货运汽车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货运行业生态,尤其是电动重卡凭借低成本优势主动降低运价,加速了货运行业运价的结构性变化。
休息时间少、独自驾驶成常态,职业路径存在延展空间
调查数据显示,货车司机行驶时间长,高强度工作是常态。相对应的是,货车司机的休息天数较少。从跨行业对比来看,货车司机的平均每月休息天数为3.54天,略低于网络主播,但略高于其他五类新就业群体。
报告指出,88.65%的货车司机在出车时无陪同人员,独自驾驶是常态。仅有6.52%的司机由配偶或恋人陪伴,1.35%有其他亲属随行,雇佣助手的比例为1.96%。
从入行背景来看,大部分司机来自农业、个体经营、产业工人等传统蓝领性岗位,货运行业为其提供了低门槛、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从入行动因上看,工作时间灵活、收入相对较高、驾驶兴趣驱动是主要吸引因素,时间安排、现实激励与兴趣认同共同构成了职业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职业展现出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有效利用平台、积累经验并提升运力组织能力,部分司机已从单一运输者成长为车队负责人、平台合作者乃至物流园区运营主体。
调查还发现,27.94%的受访者表示即使重新选择,仍愿继续从事货车司机或相关行业工作,另有相当比例转向货运中介、车辆维修、物流自主创业等领域。这表明,该职业不仅具备稳定性,也具备一定的职业延展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字货运平台的订单占比影响收入,占比越高、收入越多
报告指出,大多数司机具备良好的数字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和平台应用,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与此同时,互联网货运平台已从最初的“接单抢单”工具逐步演变为涵盖业务调度、财务结算、路径规划、油费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全流程运营平台。
调查显示,91.82%的司机使用平台接单抢单,43.14%使用其运费结算功能,40.14%使用路径导航功能,此外超过25%的司机使用加油服务。
这表明,平台不再仅承担信息中介角色,而是成为承载运营执行、资源调度与成本控制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数字平台。
数字能力的强弱与平台使用程度,正在成为影响司机工作与收入水平的重要变量。
调查数据显示,数字能力得分较高的司机群体(平台订单占比90%以上的司机群体),其月均毛收入和净收入水平均明显高于得分偏低群体;平台订单占比越高,货车司机的收入也明显更高。这种对比表明,数字能力的强弱和平台使用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劳动回报与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报告还调查了货车司机对互联网货运平台带来的好处的主观评价。司机对互联网货运平台价值的核心认知集中在四个方面:提供货源信息与收入来源、减少纠纷及权益侵害、帮助处理纠纷或权益保障、减少找货等待时间、减少空驶率。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在保障货车司机劳动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调查中,接近一半的货车司机认为平台在此方面为其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