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几年前,一位互联网业界的好友向我郑重推荐并赠送我《大教堂与集市》这本书。这本被称为开源运动独立宣言的名作提出的“大教堂与集市”隐喻,让我印象深刻。我也由此相信,与安静、庄严、设计严谨的“大教堂”相比,充满形色各异的人群和多姿多彩方法的“集市”才是伟大软件之诞生地。作为开源社区的具象化,“集市”蕴含了自由共享、敏捷迭代、同行评审、去中心化协作等开源特质,从而契合了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
回顾过往,从操作系统到区块链再到人工智能,Apache、Debian、Linux、 Mozilla、GitHub等享有盛誉的开源社区已引领数字社会的前沿超过二十载。202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将“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作为打造数字经济优势的举措之一。同年,《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相继发布生效。如何在保护个人权益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数据价值,由此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亟待化解的重大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21年成立的隐语“可信隐私计算开源社区”才有着别样的意义。
三年之后,隐语“可信隐私计算开源社区”再次升级,由“可信隐私计算开源社区”扩容为“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逐步覆盖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数场等六大技术路线,以期通过开源代码、共建标准和共创场景,为医疗、金融、城市治理、制造等多个领域提供一站式、可验证、可互联的数据流通技术底座。放眼未来,这一升级迭代后的开源社区在如下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开源平台是创新数据安全和流通技术的“联合体”。数据安全永远是相对的,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反复博弈中,只有先行一步才是安全之本。作为汇聚众智、促进协同的有效机制,开源平台较诸工业时代专利的封闭创新模式,更能激发众多参与者的活力,实现更快速的代码迭代和智慧累积,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探索方向。
其次,开源平台是数据安全和流通技术的普惠“加速器”。既有经验表明,开源平台一直是技术教育推广的主要途径。以GitHub为例,其丰富的工具以及相应开源规范令人工智能算法面向学习者展现出“更易理解、更低学习成本、更易实现”的优势。就此而言,“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可以将原本分散在隐私计算、区块链、可信数据空间等六条高门槛路线上的能力,封装成可插拔的“低代码”工具,变成任何中小团队都能一键调用的“微服务”。这里的“低代码”旨在降低对算法编写者编程技能的要求,让“业余选手”也能够快速完成不同类型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实现,并安全稳定地运行。“微服务”侧重于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处理和展示(输出)各项服务的和灵活调用,进一步简化让“机器人”找到“菜单”所需的口令。当技术获取成本降低,才能真正让“数据要素×”的乘号落到每一个细分场景。
最后,开源社区还是数据要素市场在产业侧落地的“转换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数据要素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真正创造价值、体现价值。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令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是我国数据要素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关键。对欧盟和我国的产业调研表明:数据标准和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是数据流通的最大掣肘。“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一方面以技术赋能产业,将抽象标准转译成可验证、可复制、可互联的兼容方案,另一方可以开源协议为依托,降低各方缔约成本,通过共识机制实现数据资产的流通治理。
数据安全流通是攸关各方的众人之事。正如《数据安全法》第九条所倡导:“推动有关部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数据安全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数据安全和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开源社区作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平台,我们期待着它不但是数字产业的“联合体”“加速器”“转换器”,还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连接器”,最终助力全国统一的数据可信流通“大集市”成型与繁荣。(许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